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我是报纸“质检员”


与《开封日报》结缘35年,我从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成了老通讯员、老读者,与编辑也成了老朋友。自从被开封日报社聘为“特约评报员”后,编辑老师又赋予我新的头衔——“质检员”“纪检员”。
我以前看报纸都是先看看题目,知道个大概意思,觉得不错的文章才仔细阅读,一般的文章就“一闪而过”了。自从担任报社“特约评报员”后,我彻底颠覆了从前的阅读方式。特别是轮到我为“两报”纠错的那几天,我篇篇必读,字字必看,甚至连广告也不放过。不管是记者的文章还是通讯员的稿件,都需要经过我这位编外“质检员”“纪检员”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标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都难逃我的“火眼金睛”。
为了让读者每天都能读到高质量的报纸,我练就了一双“慧眼”,经常对着报纸“鸡蛋里面挑骨头”。每挑出一处差错,报社会按照奖惩机制扣除责任编辑、记者的奖金,这不但是对编辑、记者的鞭策,更是对读者负责。最多的一年我为“两报”纠错35处,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一次,我发现一位非常熟悉的编辑负责的版面出现了差错,按说这位编辑经常编发我的稿件,已经成了熟人,不应“斤斤计较”,但是,我的任务就是为报纸纠错,如果经常“睁只眼闭只眼”或者“高抬贵手”,就起不到监督、鞭策和提升报纸质量的作用,不但会辜负报社领导的期望,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我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这样的“老好人”不能当,便毅然将差错报了上去。虽然纠错是无偿的,又伤脑费时,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通过给报纸纠错,我增强了责任感,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为“两报”纠错的时间久了,就得了一种“职业病”——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总对文字的规范使用特别留意,经常“鸡蛋里面挑出骨头”。看电视经常发现字幕有错别字;到饭店吃饭,发现菜单上熬炒鸡的“熬”字下面少了“四点水”;一次翻看杂志,卷首语中的两句话越读越不顺,在逻辑上存在错误,与编辑沟通之后,得到了表扬和感谢。
我在单位负责文字材料的写作和审核工作,每个科室发文件,最后一关需要我审核把关。有时他们觉得已经没有差错了,但经我“横挑鼻子竖挑眼”,还是发现不少错误,我对文字材料的严谨和认真得到同事的佩服、点赞。自从为报纸纠错以来,我对单位的文字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字材料的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基本避免了差错。为此,我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表扬。
我之所以有自信、有能力担任单位的“一支笔”,都是因为平时为“两报”纠错养成的好习惯。为报纸纠错令我眼睛更亮、心怀更敞,我乐于当这个义务的“质检员”“纪检员”。
(作者系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科员)

连城“线上线下”靶向督查项目提速增效
常德规划局开展“你讲我听,规划30年”演讲分享活动
我市燕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翠屏区森林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一起滥伐林木案
粤中小学专任教师达127万
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我是报纸“质检员”
小河滩小学党支部开展纪念党的生日系列活动
安仁:冰天雪地见功夫
重庆国际马戏城8月迎客
净化网络空间 共建精神家园
遂宁理科考生周川考出718分 想读北大数学专业
昌江区委第一巡察组进驻编办
德保流动讲习所:南路壮剧来说唱 乡村振兴宣讲有特色
我县举行2018年第十次中心组学习报告会
英媒:IMF敦促德国提薪及增加投资以削减贸易顺差
展课堂风采,促新秀成长
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杨永生主持
弘扬传统美德 传承清廉家风
【脱贫攻坚 奋力争先】耀州区:壮大产业摘穷帽 “攻城拔寨”成效显
市政协副主席、颍东区委书记顾恒中带队到巢湖市对接扶贫结对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