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古人缘何独爱蝉


高中梅
如今正值盛夏,耳边不时传来蝉的叫声,让闷热的天气更加烦躁,令人如坐针毡。不过,这小小的蝉,鸣叫了可不止一天两天了,而是整整几千年的历史。与我们对蝉的态度不同,古人对蝉却是特别的喜爱,并且大费心思,用珍贵的玉材塑造和崇拜。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超凡脱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认为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还把玉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因此,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如今在汉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蝉形玉含,即使在现代的玉石中,也常能发现这类玉石。
今人讨厌蝉鸣,而古人却喜听蝉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从蝉的不同鸣叫声中,理解出了不同的意境。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段关于鸣蝉的文字:“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鸣则攸然;其粘也,鸣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鸣悲有求,如曰施施。”
唐代诗人虞世南从这种蝉鸣中听出了一个人名声的重要,他的《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包含了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唐太宗曾多次称赏过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而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也带些自我性情的抒发吧。
李商隐则听出了惺惺相惜,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所以他在《蝉》中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宋代词人王沂孙则听出了悲伤,他的《齐天乐·蝉》词称:“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而柳永更是借寒蝉道尽了离愁别绪,他在《雨霖铃》中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古人的咏蝉诗,最著名的当属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人从鸣蝉噪声中感受出了夏之静美,升华到了“禅境”,此时的“蝉”与“禅”达到了殊途同归之妙。当然,古人并不都认为蝉是品德高尚的化身,唐代诗人陆龟蒙便认为蝉趋炎附势,其《蝉》诗称:“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古人缘何独爱蝉?大多数古人是在顾影自怜,以蝉自诩。在他们心中,蝉高洁得不食人间烟火,生命凄凉短暂,却照样奏响生命的乐章。这的确很像一些古人生命的自画像。这恐怕也是古人爱蝉的原因吧。

当代中国画名家迎春小品邀请展在郑州举办
市作协组织“茂名作家看茂名”采风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开封四位传承人入选
沈阳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妇幼健康服务进社区
高中梅:古人缘何独爱蝉
消费者重复支付工商帮忙挽回损失
砂石船牵引绳断裂 男子被困7小时获救
济阳入选全省建筑业10强县
市特校创新项目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 规划发布暨投资推介会举行
社区暑期活动多 免除家长“后顾之忧”
我市茶叶深加工实现零突破
张湾一民房失火烧毁两间房屋 十堰消防员全力排险灭火
长春公交驾驶员宣传端午出行注意事项
绵阳开展2018年软件正版化工作专题培
南京六合多个办事窗口将搬迁至市民中心 26日新址办公
火漆封印、3D设计 高校录取通知书比拼“颜值”
梦幻雪乡
恩施市春节期间森林火灾“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