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一张康复床 比春运车票还难搞定


资料照片
“现在的康复床位,怎么比春运车票还难抢啊。”年近50岁的黄女士叹着气说道。
让黄女士伤透脑筋的,是她得了中风的75岁老父亲老黄,4个月前,老黄在一次晨练后突发中风,路人把他送到医院,命是保住了,可他左半边身体瘫痪了。
手术之后,老黄一直住在医院的康复病房,有专业的医生护士照料,可根据医保政策,病人最多只能住院3个月,黄女士不得不寻找起“下家”。
直到老黄出院后1个月,黄女士还是没有找到“另一张”康复床位。只能请来保姆在家照顾,要怎么让老父亲接受应有的康复治疗,成了大难题。
为何康复床位,一床难求?
被“赶出”医院后
找不到下家康复机构
在这几个月里,黄女士好像一下子憔悴了十几岁,“本来有空还会保养一下的,现在哪有时间和精力。”黄女士摇了摇头,为了父亲的一张康复床位,她费尽周折,仍无着落。
黄女士和老爸老妈住的小区只隔了一站路的距离,孝顺的她每周上门看望两老。“我还有个哥哥和妹妹,他们不在杭州,我自然要多照顾照顾父母。”
可老父亲的这场病,把黄女士的生活节奏全打乱了,“住院的那段时间,因为有医护人员在,我们还是挺放心的。”黄女士说,一个月一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对于她的家庭还能承受。
而随着3个月的“期限”越来越近,寻找下家就成了黄女士的头等大事,“医生说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康复训练,父亲才有希望恢复。”
可黄女士联系了家附近的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方的答复都是“没有脑卒中之后的康复专用设备”。
黄女士再找民营的康复医院,几家单位的回答也很一致:“病床都住满了,要想住进来,你再等等吧。”
“民营医院、社区医院没有办法,只能想办法转到其他大医院去。”可黄女士联系了5家医院,康复科室都没有空床,“每家医院都说要排队候床,最少的是等1个月。”
焦虑的黄女士吃不好,睡不好,“大医院床位紧张,不让住三个月以上,专业康复机构又实在太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现在,黄女士和母亲以及保姆一起照料父亲,而她心里很清楚,她们只能在生活起居方面帮助父亲,至于按摩等物理性康复治疗,她们都无能为力。
“在家一个月来,我爸爸的精神状态已不如在医院时那么好了。”黄女士说,原本在医院接受正规康复治疗,老爸的左手手指已能慢慢动动了,“他很有信心,希望左手能恢复到可以自己穿衣服的程度,可现在康复停了一个月,左手又动不了了,他天天自怨自艾说自己变成了废人。”
需康复患者增长
等床位至少一个月
现在杭州市、浙江省的康复床位,真的这么一床难求吗?
钱江晚报记者致电了几家三甲公立医院,每家医院的康复科病床数从几十张到上百张不等,不过无一空床。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林坚告诉钱江晚报记者,病人如果排队一个月能轮到,那都算是幸运了。
一位在浙江省医疗界工作了20多年的领导,甚至在会议上“吐槽”,他没法帮朋友的孩子安排进康复医院接受康复,“病床实在太紧俏了。”
在浙江医院,有32张床位用于肢体康复与神经康复,55张病床用于心脏康复,“康复科的病床相对来说周转比较慢。”当病人住满3个月后,在医保政策的限制下,也只能选择出院。
从大医院出院后,应该去哪康复呢?
在发达国家,康复一共分为三级,大医院的康复科属于一级康复,针对的是手术后、急性期的病人,从这里出院后,他们会进入二级康复专科医院,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训练以及恢复后,病人回到家庭,进入社区康复。
“在我们国家,应该做一级康复的大医院,现在干着二级甚至三级康复的事情。”林坚说,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康复体系并不健全。结果就是像黄女士父亲这样的患者再也无法生活自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陈作兵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康复需求上升很快,越发显示相应资源短缺。

遂宁市中医院连续三年跻身中国中医院百强
30名“美德少年”受表彰
琅琊:宣传廉政文化 弘扬清风正气
市总工会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
胡曙光赴鄂州市考察调研
医院一张康复床 比春运车票还难搞定
福久源社区|开展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图)
永登四项举措推动产业扶贫
我市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认证
从辍学到清华大学研究生罗云自强不息从不向命运低头
产业项目建设年|晟瑞电子:生产与创新成就企业标杆
景县县委办公室: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石门县“一点三责”筑牢防汛“安全网”
李沧婴幼儿家长公益讲座3月28日首讲开课
永州市政协千里求贤筹建“高端智库”
河口区召开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环保专题辅导报告会
看过来!四川最新一批事业单位招聘人才1250名
咸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太原市三十八中举行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临沂费城街道:四个“突出”建好“四好农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