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刷屏 豆瓣斩获9.4高分 《经典咏流传》唱活中国诗歌


袁枚这首题为《苔》的诗,穿越300年的时光,在2018年新春作了一次“牡丹开”,如果你还不知道它,真还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
    从大年初一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联播3天,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为观众带来16首动人的经典之声。节目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
    3月3日起,《经典咏流传》将于每周六晚8点黄金时段继续播出,除了前3期重新复播,后面还有8期,总共11期。
    《苔》便是由《经典咏流传》走红的。与它一起入耳的,还有《明日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墨梅》《登鹳雀楼》《天净沙·秋思》《将进酒》《枉凝眉》《木兰诗》等诗词,它们被重新演绎,以全新的方式咏唱。
    不得不说,这档节目,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方式,和诗以歌,找到与年轻人情绪共振的渠道。
    将诗词唱出来,恰恰是回归了诗词本性——“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个大众已烂熟于心的故事不必再说了。《经典咏流传》中,有《登鹳雀楼》,不如先说一则它的作者王之涣的轶闻。
    “旗亭画壁”的典故,载于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
    开元中期,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某天,天降小雪,三人共来旗亭共饮,诗人同游,总免不了要比试一番。
    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4位著名歌伎也在此会宴歌咏。王昌龄便提议,歌伎唱谁的诗,谁便在墙壁上做一记号,记号最多的,诗名更胜一筹。
    第一个歌伎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王昌龄与高适各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
    王之涣却认为,普通歌伎不足炫耀,应该看那位最好的歌伎唱了谁的诗。王之涣的自信了然于胸,他说,如果最好的歌伎唱的不是自己的诗,他就终身不与王昌龄与高适二人争衡了。等那歌伎唱开喉,果然是王之涣之诗。
    这段典故,是为了说王之涣诗名之盛,但它同时也验证着诗词以歌咏的方式流传。
    诗与音乐,自古不可分割。古人的诗题中往往有“口占”二字,正是反复吟咏所得,而后记录。
    古人吟诵,不同于今天,虽然仍有研究与普及者不遗余力来推广从传统中继承来的“唱诗”的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对于大众而言,以这样的方式去接近古诗词并不可行。
    那么,选用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音符与节奏,同时又能体现古诗词气质的演绎方式,才是这个时代的“新声”。
    《三字经》,王力宏以国际流行音乐方式演绎中国经典;《墨梅》,谭维维以流行唱法,又融入琵琶、古筝、戏曲等中国元素;《登鹳雀楼》,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中西合璧,还在歌词中加了许渊冲翻译的英文版本;《苔》,正是在袁枚原诗基础上,加入歌者置身当下的感悟……
    《经典咏流传》化诗为歌的作品,被加入了诸多新元素,它会破坏或提升经典本来的韵味,这就要看创作者的功力了。
    就诗词而言,其实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不乏大众化的群体参与。

区域共建 携手奋进
受台风影响 11日起广铁部分海南进出岛列车停售或调整运行
向新零售、大消费时代迈进--专访居然之家(十堰)家居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剑威
建言城市总规编制 苏州市政协专题听取情况通报
又到一年毕业季
春节刷屏 豆瓣斩获9.4高分 《经典咏流传》唱活中国诗歌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领导来县开发区调研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猪肉上的印章洗不掉, 吃了会危害人体健康?
搭起连心桥 为民解忧难
惊呆了!东莞这个地方将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圣地,自拍凹造型的时候又到了……
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生态圈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合肥将推进高年资护士进社区 慢性病可在社区医院接受护理
2018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长8.9%
让胡路区投入1400万对21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
黄志军赴大湾镇里格村调研,现场办公协调桥梁修建工作
外地乘客点赞南京扬子公交拾金不昧好司机
邹城一中利用“国家安全教育日”强化教育宣传
青岛推122条便民办税措施 让纳税人感受“多跑网路、少走马路”的变化
美丽中国行动者节能降耗保卫蓝天
沙市区一社区举办文艺晚会庆祝党的97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