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播撒欢乐的“轻骑兵”


在包头市达茂旗1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7年来奔走着这样一支文艺队伍,他们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歌笑语……
“注意——开始,一、二、三、四……马刀举高点儿!……”还未走进达茂旗乌兰牧骑排练大厅,就听到一声声洪亮的节拍声。连日来,达茂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舞蹈《百灵庙轻骑兵》。这是以1936年乌兰夫同志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为背景创作的舞蹈作品。几十年来,这支乌兰牧骑就是在不断挖掘地方文化、不断汲取文化养分中,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滋养着达茂草原上的各族群众。
不忘初心,培养一支爱党爱国爱家乡、德艺双馨的文艺轻骑兵
达茂旗地处祖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是包头市唯一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在这里,1960年达茂旗乌兰牧骑成立,一晃走过57个年头。几十年来,达茂旗委、旗政府对乌兰牧骑的成长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确立了乌兰牧骑公益性、服务型的方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需求实际,统筹考虑机构改革,保留了乌兰牧骑机构,成为包头市唯一一支传统意义上的乌兰牧骑;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将乌兰牧骑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为全自治区各级乌兰牧骑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畅通了乌兰牧骑人才引进渠道,着眼实际解决了编制问题,乌兰牧骑已经由过去的几个人、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43人(其中正式核定编制35人,实际在编33人,编外合同10人),切实吸引了人才、稳定了队伍。所有演职人员当中,80%为达茂旗当地农牧民子女,基本实现了演员的本土化。作为土生土长的达茂人,加之文化与语言的相通,更有对家乡的热爱,演员们在为农牧民群众服务中,除了带给大家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外,还能更好地与农牧民群众进行情感交流、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在现有人员中,蒙古族占到85%以上;专科以上学历占到5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队员平均年龄27岁。
建立了乌兰牧骑队员培训、输出机制,大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着重培养各专业业务骨干,选送优秀业务骨干到区内外专业团体、院校进行业务深造。每年开展队内业务培训6-8场,送出队员培训10-12人,现有三级演员5名,四级演员16名,造就出一支弘扬传统、开拓创新、服务基层、德艺双馨的乌兰牧骑队伍。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培养人才,先后向上级乌兰牧骑、文艺团体和内蒙古艺术学院选送多名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更打通了人才向下输出通道,让乌兰牧骑实现多层次服务农牧民。因为基层文化站缺少专业艺术人才,先后选派出13名队员分赴基层十二个苏木乡镇支持文化站开展工作,既解决了乌兰牧骑队员的“出口”问题,又补充了基层文化站力量。目前输出的人才在基层文化站工作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带去优秀作品,更拉近与农牧民的关系。
举精神之旗,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达茂旗是革命老区,1936年,乌兰夫同志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就发生在这里,红色火种在这里燃烧,红色精神从这里传开。因为红色精神,达茂草原从未间断英雄的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现草原英雄小姐妹、2万禁牧牧民、草原检察官潘志荣等先进人物。这些年来,乌兰牧骑从未放松对传统文化、红色精神的挖掘,几代人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草原上。乌兰牧骑用舞蹈演绎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用艺术形式告诉后人红色火种在这里播种,红色精神从这里传出,红色基因要一代一代传承。
年过花甲的吉木乐图和妻子乌云是乌兰牧骑老队员。吉木乐图告诉记者,在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乌兰牧骑从未停止过创作、从未停止过服务农牧民。上世纪70、80年代,乌兰牧骑到农牧区演出一走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是几个月。所到之处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队员们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获取创作灵感,汲取艺术养分。当乌兰牧骑前往下一个牧点演出时,有条件的“粉丝”有的骑着马、有的骑着自行车,甚至有的徒步一路追随,只为观看他们的演出。有一次,他们演出完毕,有十多个牧民意犹未尽,挤到了他们所住的蒙古包里,有的端着热气腾腾的手把肉,有的拎着酒,非要再听蒙语说书(好来宝)。到曲终人散,已是翌日清晨。吉木乐图的妻子乌云老师说,那时她们的演出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但她们这一代人无怨无悔。那时排练演出无人照料年幼的女儿,只能带着,孩子睡着了就放到扬琴的匣子里。这位健谈的母亲幽默地指着女儿斯日吉说:“她是扬琴匣子里长大的。”
如今,她的女儿接过了这个接力棒,继续留在乌兰牧骑,传承着红色基因,服务着这片草原上的农牧民。这是一个口齿伶俐、三十出头的女子。只要有人走进乌兰牧骑,她都会主动迎上去,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向来宾介绍达茂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故事。她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任乌兰牧骑副队长。她说:“和所有的乌兰牧骑队员一样,在她们的概念里没有‘单位’和‘家’,单位的事儿也是家里的事儿,家里的事儿也是单位的事儿。”队长恩克说:“像她这样的,两代、甚至三代人都是乌兰牧骑的队员,对乌兰牧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舍不得离开乌兰牧骑、舍不得离开这片草原,骨子里总有一股很闹腾、很执着的血脉在流淌。我们这些人一定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沿着老一辈乌兰牧骑的足迹,把红色洒满这片草原,服务好我们的农牧民。”
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的传承中,达茂旗乌兰牧骑不断发展,2009年、2012年、2014年连续三次在自治区文化厅验收乌兰牧骑工作中,被评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
立精神之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创作精品力作
57年来,达茂旗乌兰牧骑坚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形成自己独特的文艺创作模式和服务农牧民模式。接地气的乌兰牧骑演出,最能打动农牧民,最受农牧民欢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创作过程中乌兰牧骑最接地气。每一次演出之余,队员们总是要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有时要同农牧民住上几天,了解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搜集民族民间文化素材,为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自主编创了群口好来宝、呼麦、歌曲、舞蹈等各类节目800多个。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15个、荣获自治区级奖项183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中很好地挖掘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近几年乌兰牧骑自创了许多楚拉嘎好来宝作品,比如,《盛世草原·游牧牧人》、《疾风中的青马》、《欢庆那达慕》等深受当地牧民群众的喜爱。“楚拉嘎好来宝”意为“群口好来宝”,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已故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道尔吉仁钦为代表的乌兰牧骑等专业文艺团体创立的蒙古族独特的曲艺形式。道尔吉仁钦是达茂旗人,一直以来,达茂旗乌兰牧骑中道尔吉仁钦的学生致力于弘扬楚拉嘎好来宝,不断创作新作品。2014年达茂旗被国家民协授予“中国楚拉嘎好来宝之乡”荣誉称号。
达茂旗延续400多年的哈撒儿祭祀活动也成为乌兰牧骑创作作品的资源首选。哈布图哈撒儿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儿祭祀文化是蒙古族祖先祭祀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题材,乌兰牧骑创作了民族音舞诗剧《草原祭礼》和《哈撒儿威神保佑的家乡》等节目,这些节目深受达茂旗老百姓喜欢。贝丽格舞蹈曾经流传于达尔罕部落,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一度在达茂地区失传。通过向蒙古国老师学习,贝丽格舞蹈现在已成为达茂旗乌兰牧骑挖掘编排的重点内容,贝丽格舞蹈《贝丽格沁》、《豆蔻年华》等为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在乌兰牧骑创作的作品中,呼麦作品有幸被选为“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艺术创作”扶持项目。
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很清楚,他们常讲,农牧民喜欢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乌兰牧骑队员布仁说,“我们现在要这样做,以后还要这样做,多出一些具有达茂特色的作品,为达茂的老百姓服务。”扎根边疆、服务农牧民,这是达茂旗乌兰牧骑过去、现在和今后始终不变的信念。
建精神家园,把红色精神密织于每寸草原上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一代一代乌兰牧骑人秉承了红色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始终跟党走作为不变的价值取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踏遍了达茂草原每一寸土地,每年演出都在120场以上,乌兰牧骑队员也成为了农牧民群众、边防官兵眼中的“大明星”。
下乡演出是辛苦的事,但更是快乐的事。2007年6月,乌兰牧骑赴位于巴彦淖尔边境的边防一连哨所进行慰问演出,由于地处偏僻且刚刚下完一场大雨,仅有一条边防土路是唯一到达哨所的道路。行驶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司机非常担心发生意外,所以行驶得特别慢。在即将到达哨所时,道路塌陷,演出车辆陷入泥潭。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一名队员步行了将近3公里去哨所寻求救援,最后经过哨所官兵以及队员的共同努力,折腾5、6个小时才抵达哨所,尽管队员们已经筋疲力尽,但是当看到边防官兵欢呼雀跃时,队员们困意已去,又百倍精神献上了精彩的文艺慰问演出。这样的事,在下乡演出中非常平常,冬季演出冻伤生病的,夏季演出中暑晕倒的,怀孕挺着肚子上场演出的,刚做完月子就要跟着队伍下乡的,在常人看难以克服的事,对于乌兰牧骑队员讲都是笑谈中的事。
“我们创作的作品,就是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不看一文不值。”队长恩克说。达茂的农牧民非常需要乌兰牧骑,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寄托。尽管这些年,通过村村响、户户通、草原书屋等工程的实施,农村牧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农牧民还是想看到“自己”的、本土的文化作品。达茂旗乌兰牧骑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精神,取材于当地各族群众生活,适时创作歌曲、小品等文艺作品,许多作品在达茂非常流行。
党的十九大后,乌兰牧骑队员不仅自己主动学习,更是结合十九大精神,用好来宝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有筋骨、有温度、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积极加入旗委讲师团,配合宣讲活动多次深入基层演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达茂旗乌兰牧骑同时也承担着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的重任。先后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哈登宝力格苏木演出取得良好效果,为传播中华文化、加深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增进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国内先后到北京、乌鲁木齐、上海、广州、深圳、宁夏、成都、长春、丽江、济南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为人们了解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提供了一扇窗口,也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斗转星移,新老交替。这支在祖国北疆草原上奔波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不忘初心,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火一样的热情讲述着本乡本土的故事,感动着、启迪着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也将执着地继续谱写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美丽华章。

我市两家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威海市组织收看全省园区改革创新发展政策宣讲视频会议
自家修景观池竟然封了小区泄洪渠 当事人被责令整改
《瞭望》点赞海口:看山望水 留住乡愁
高速路况:合肥北环高速南京往六安双向部分路段实施管制
在草原上播撒欢乐的“轻骑兵”
汕尾市工商部门迅速开展灾后复产行动
通山财政局开展国家扶贫日活动 123户贫困户得关爱
大通八大行动推进生态建设
郭捷出席“欢乐迎新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
萧山出台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
“神器”显威 高速交警查获数年前在东莞失窃小汽车
2018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在洛维工业园开展
12月19日首张行人闯红灯罚单 不只具有象征意义
央视《我有传家宝》珠海篇2月5日晚开播 多角度展现 珠海风貌特色
珍贵老剧本冰城辗转回流
男子光天化日拆卸工地钢管 此事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本市召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
滁州今年拟招录513名公务员
【暖新闻·江西2018】高温下坚守的浮梁“公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