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春节。那些经久沿袭的传统习俗和生活关系,在这个甜蜜的时间分割点上,又被进一步解构,尤其在当前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小夫妻,逐渐步入社会中坚层的背景下。
家人团坐一起的过节方式似乎也变了。在有些人面前,传统的伦理和约束依然有效。累,但内心因此充盈温暖;而在有些人面前,摆脱重重束缚、放飞自我更重要,毕竟“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还有一些人,则相互妥协,各画半个圆,以达到彼此家庭团圆的最大公约数。
有人对在当下春节的复杂意味作出精辟的概括:在亲情人伦之外,它更是一个婚姻观念与生活方式、城乡与代际、南方与北方习惯冲突碰撞的场域。春节,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词。
本报记者访问了几对哈尔滨的80后、90后年轻夫妻,看他们在春节和家人面前的洒脱、纠结与担当。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这个时代特色的一种缩影。
a 彼此成全,我们分开过年
“维持和平的爱情,相爱是一种习题,在自由和亲密中游移。”这是《分开旅行》的歌词。那时年少,金先生能理解、却不能体会它的意思。而婚后,他明白了,是在过年时。
这个春节,他和妻子决定分开过年。
金先生在哈尔滨工作生活十几年,老家在湖北襄樊。冬季,南方没有室内供暖,阴冷潮湿,早晨起来摸一下脑门,瓦凉瓦凉的。媳妇是地道的哈尔滨人,睡觉前把热水袋、电热毯备齐,还专门戴上帽子捂上脑门。
当然,更多的不习惯还缘于南北差异:婆婆和周围人说的是方言,听不懂;他家过年是当地传统饭菜、且偏咸口,吃不惯……新婚第一年,他俩一起回老家,除夕夜,媳妇躲在卧室里,抽泣得像个孩子:“我想家!”
瞬间拨通的电话跨过2000公里的距离,他能感受到手机那端,岳母高声安慰妻子语气中的酸楚。金先生意识到,合家团圆时,让媳妇和自己回老家,其实就是遭罪。
但父母年迈,身体不太好,他能陪过的春节数量实在有限。每年“十一”前,父母都会在电话里近乎恳求地一遍遍问:“今年,能——回来过年吧?”
纠结中,这个春节,金先生和妻子商量,让妻子和一岁多的儿子同岳父母一起过。他独自一人坐了一天的火车,赶回了南方老家。
父母没有见到小孙子,略感失望。金先生给出的理由是:假期太短,家里冷,来回折腾,怕孩子水土不服。父母连连称是,看到他回来,也是满心高兴。
不过独自回乡,也面临一些中国式尴尬。大龄青年一人回家,别人会催婚;他已婚了却一个人回来,亲朋好友条件反射似的认为——他的婚姻出了问题。所以,每次不等对方小心翼翼的旁敲侧击询问,金先生都会主动说:“孩子小不适应家里,怕休息不好生病。”
好在信息手段发达,过年期间见不到妻子和儿子,金先生想念时就视频聊天,聊天内容和时长,比两人在家时多很多。
下一个春节怎么过?金先生和妻子还没商量。但他认为,他和妻子以后在一起的时间很多,过年的次数肯定比父母多;而父母已老去,他同父母一起过年,“过一次少一次”。
b 除夕12个小时,转场四地见五方长辈
郑星和张倩是一对结婚三年的小夫妻。婚后的每一年,“奔波”都是他们过年的代名词——除夕半天时间,他俩要转场5方长辈,吃4顿饭。郑星苦笑:“没办法,像演员赶场子似的,可比上班累多了。”
他的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年三十中午12点,两人先赶到郑星爸妈家,与爷爷方的叔伯婶婶们吃午饭。这是第一站。
在父母家待了不到两小时,郑星小两口就跟随他的父母从江北奔赴南岗学府路的姥姥家,给82岁的姥姥拜年。这是第二站。
在姥姥家简单吃了团圆饭,小两口又开车匆匆向道里顾乡方向驶去——他们一起回妻子小张姥姥家拜年。这是第三站,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
第四站,是郑星岳父岳母江北的家。晚上八九点钟,春节晚会已经开始,一家人围坐一起说会儿话、看电视,算是他俩的中场休息。
在新年到来之前,郑星夫妇还得再“折腾”一下——夫妻俩要从岳父岳母家,赶回郑星的父母家吃年夜饭。幸好,郑星父母家与岳父母家都在江北,距离比较近,夫妻俩恰好在快半夜12点时赶回去。
郑星身边有情形相似的朋友,小夫妻一商量,直接飞往外地清净度假去了。一个多月前,郑星和妻子也曾想过趁春节旅游淡季去香港扫货,“父母都很支持我们去,但后来我俩一合计,还是放弃了。”
“过年就是要团圆,我们这一辈人少,缺一个就特别明显。双方的父母还有姥姥、姥爷们比我们注重传统,我们不到,他们的春节就不太完整。”说起年三十的奔波,郑星认为自己还年轻,只要老人们开心,两人累点但心里幸福。
他告诉记者,春节去谁家过年,先去谁家、后去谁家的问题,长辈们都完全尊重他们夫妻的意见。但作为晚辈,他们给自己定的原则是无论多忙多累,“拜年不能落下任何一方老人”。
c 公平规则之下,向“突发状况”妥协
异地结合的“双独”夫妻中,每到年底“回谁家过年”是不大不小的“刺儿”,让双方纠结不已。
小王与小林都是1986年出生的独生子女,2015年,他们在哈尔滨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小王的父母居住在佳木斯,而小林家是地道的老哈尔滨。“婚后我俩一直都没红过脸,两人第一次冷战,就是因为决定去谁家过年!”小王有点无奈。
2015年新婚第一年,两人一起回佳木斯过年,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到了2016年,分歧开始出现。“我是男方,媳妇过年在夫家是很正常的。况且,我们一年到头在哈尔滨,好不容易赶上假期,回家看看老人也是应该的啊!”小王认为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小林这里却碰了壁。
小林认为,第一年春节是在男方家过的,第二年应该在女方家过才对,“有哪个规定说,儿媳妇一到过年必须在公婆家过?这都啥时候的老皇历了!我父母也就我一个女儿啊!”
彼此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没错,两人大吵一架。然后,是持续三天的冷战。
最后小王服了“软”,但他们双方就此达成了公平规则,“我们决定,以后轮流去双方父母家过年:今年回你家,明年回我家。这样的优点就是比较公平,不过,轮空的一方父母,过年时多少会感到失落。”
但让小两口没想到的是,定好的计划刚执行了两年,就出现了“突发状况”。
“按计划,2018年的春节,我俩是留在哈尔滨岳父家过。但就在年前一周,老家打来电话,说我爷爷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年过八十了,特别想在春节时看看重孙子,想让我们带着孩子回佳木斯过年。”小王说。
此前,小林父母一直按照小夫妻俩在哈尔滨过年的计划,提前一个月准备年货、安排走亲访友的路线……为了让小外孙在客厅奔跑不磕碰,老两口特意改变客厅家居格局,腾出更多空间。知道小王家的情况后,老两口只是默默地把小夫妻最爱吃的年货食品存到了冰箱的最底层。
“没有谁家父母不期盼着儿女过年能回家吃团圆饭。虽然今年原计划在我父母家过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小王的爷爷年纪大,身体不好,想看看孙子、重孙子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次我觉得我应该妥协。”小林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也十分赞同她的决定。
姜堰天目山石刻文化项目正式启动
东昌区“三项行动” 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
雷玮琚副主任出席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
九江出口加工区学校小学部掀起新课标学习高潮
听,春天的声音 ——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回眸
“独一代”夫妻:这个年我们这样过
我市开出首张环保税完税证明
鳌江至南麂航线新增豪华交通客船
铜川市工商局加强创文宣传 营造浓厚氛围
央行整治拒收现金,常州情况如何?
奋力推动财政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清明小长假郧西接待游客1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50万元
市食药监局“九项行动”规范药品生产秩序
仁寿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召开
扬州:正风肃纪反腐在路上 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参观“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
利辛县“林长制”第一次会议召开
市行管委参加景德镇市举办的“健步走,美生活,护平安”路长巡察活动启动仪式
三山区完成国家义教质量监测
指标分配助推全市初中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