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报道桐乡“三治”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工作

日前,《法制日报》以“桐乡‘三治’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为题,专题报道了桐乡市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现转载部分内容如下:  
村民自管预防矛盾产生
在虹桥村村委会一间办公室里,66岁的村民田文荣取出一件红色的马甲套在身上,与他一样穿着红马甲的,还有63岁的村民吴宝林和56岁的邱明华。
陪同记者采访的桐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沈云波介绍说,“乌镇管家”其实是一支基层网格信息员队伍。
记者随田文荣等人从村委会走出来,开始例行巡查。一行人径直穿过街面,沿着慈云路一直向前走。
走出一二十米远,田文荣在北虹桥上停了下来,右手指着桥下的河水对记者说,河面上漂浮的落叶落花太多,影响环境,如果不及时清理,村民会对村里、镇里有意见。
又走出十几米远,吴宝林弯下腰在捡什么东西。
记者上前一看,是树坑里的鹅卵石滚了出来,吴宝林把石头捡回树坑。
“石头要是被谁踢到路面上,不安全,容易引发纠纷。”吴宝林说。
继续往前走,前面两个垃圾桶的盖被翻开,吴宝林上前把桶盖扣上,“天热了,垃圾容易生蚊虫,影响环境,大家会有意见”。
……
记者注意到,他们在街面上发现的问题、隐患,能解决的就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向村里反映,如果问题比较紧急或比较难办,则直接通过手机终端上传至乌镇管家联动中心协调解决。
巡查间隙,穿着红马甲的吴宝林开心地向记者展示手中的笔记本。笔记本像小学生的识字本大小,封面正中央是竖排的“笔记本”3个字,左上角印着艺术字“乌镇”,右上角印有竖排“虹桥管家”字样。
另一位陪同记者采访的乌镇综治办工作人员高博是一位女生,说话风风火火。
她的体会是,“乌镇管家”继承和发扬了“枫桥经验”的精髓,推行以来,当地的矛盾纠纷少多了,现在的“乌镇管家”更多是及早发现隐患,预防和避免矛盾发生。
“好坏大家判”化解纠纷
站在慈云路上,田文荣讲起他的亲历。
2015年年初,为了协助维护乌镇社会秩序,紧挨着乌镇景区的虹桥村要组建一支群防群治队伍,他作为村里的先进分子,报名参加。
田文荣自豪地说,到了2015年10月,乌镇正式组建“乌镇管家”,而到今天,他已经当了近3年的“乌镇管家”。
高博边走边介绍说,“乌镇管家”组建后,曾处理了不少矛盾纠纷。
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2016年5月,“乌镇管家”、村干部吴晓峰在严家浜村民组巡查河道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吵架的声音。他走近一看,有四五个人在争吵,眼看就要打起来。
吴晓峰见状赶紧上前制止并了解情况。原来,严家浜村民组村民周关林家有一小块土地在另一位村民周某家门前,周关林在这块地上堆放着稻草和柴火等杂物。周某的儿子要结婚,觉得这堆杂物影响美观,要求周关林把杂物清除。周关林不予理会。周某急了,就出现上面的一幕。
吴晓峰提议,“乌镇管家”工作站里不是有道德评判团吗?你们这样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不让道德评判团来评评理?
双方都同意了,一起前往“乌镇管家”工作站。随后,道德评判团成员,也是村里颇有威望的人士周杏林、严鹤鸣、严永坤接到通知后赶了过来。
了解事情原委后,严鹤鸣说:“邻里乡亲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两户人家因为小事吵到要动拳头,你们看划得来吗?我的想法是大家都退一步,邻里关系和睦还是最要紧的。”
严永坤建议说:“周某家不是有块地么,你们两户人家换一下好了,平时大家也只是堆放点杂物,也没有多大用处。”
经劝导,双方接受道德评判团的建议,决定互换土地,再由村委会出具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字确认。
沈云波在一旁补充说,由“乌镇管家”组织的道德评判团在村里有威望,调解结果也能为村民所接受,把村里的矛盾化解在村里,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这也是对“枫桥经验”精神的发扬光大。其实,道德评判团是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首创的。

“童心铸就中国梦”数字资源推广系列活动启动
通道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业务培训班提升党务工作者素质
市局召开“1050工程”推进会
明起穗两条高速路段 15吨及以上货车限行
历史虚无主义是怎样集中攻击党的重大事件和领袖人物的?
《法制日报》报道桐乡“三治”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工作
东莞小额创业贷款操作细则出炉 符合条件即可申请
丹阳地税升级服务纳税人“走进春风里”
全市见义勇为宣传表彰座谈会召开
民权县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经营户行政约谈会
全市2017年中高考工作总结暨2018年中考报名和高考有关工作会议召开
江阴诺奖得主研究院又增“新军”
高新区(江海区)礼乐街道向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耀壮: 身先士卒 甘当“试验田”
市科协调研院士(专家)工作站筹建和金桥工程验收
六横桁杆拖虾船渔民开捕准备忙
首届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举行 厦漳泉启动合作保护机制
我省出台《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陈洪生出席全市民族宗教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
2018北京玩博会开幕 孩子可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活动
迎江区:稳步推进“两治三改”专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