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学者、收藏鉴赏家周亮工


资料图片
仕途坎坷的周亮工
周亮工(公元1612年~公元1672年),字元亮,号减斋、栎园,开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周亮工的先祖世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来又到江西金溪栎下居住。周亮工的祖父周庭槐游大梁(开封),就在这里定居。周亮工的父亲周文炜生于开封,所以周氏这一支就定籍贯为开封。周文炜后来回到祖籍地南京居住,在那里娶妻成家,周亮工出生于南京。
周亮工虽然出生在南京,但他的籍贯在开封,开封这座城市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拜师交友、学习成长、考取功名,还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都离不开开封这座城市。
周亮工的父亲周文炜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相当于县政府秘书。周亮工20岁以前跟随父亲在江南生活,他天资聪明又非常用功,熟读经书,颇有所成。他少年时在江南山水间游览,增长了阅历,结交了不少江南才俊。
周亮工曾在江南参加过科举考试,成绩虽佳,但因为他的籍贯是开封,不在江南,所以因“北籍不得入院”的规定,连个秀才也当不上。无奈之下,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他20岁时随父亲返回开封,一面求学,一面等待科举考试,寻求功名。
在开封,周亮工遇到了两位恩师。一位是张民表,字林宗,中牟人,万历年间举人,居开封。张民表见了周亮工,非常赏识他,就留他在家,让他做教自己儿子读书的先生。周亮工白天教张民表的儿子读书,晚上挑灯夜读,立志苦学,也得到张民表的许多教诲。在这里,周亮工有了一个可以读书的安身之处,又有一个可以随时请教学问的老师,学业大有长进。周亮工对张民表情谊深厚,始终不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秋,黄河决口,淹没开封,张民表一家葬身波涛。周亮工派弟弟周亮节到开封寻找幸免于难的亲友,找到张民表一个劫后幸存的幼子,由周亮工抚养。后来,周亮工将张民表的遗作结集刊行,又为张民表的幼子择亲成婚,以尽弟子之谊。
另一位恩师是孙承泽,字耳伯,号北海,河北大兴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周亮工参加了开封邑试、郡试,均名列第一,成了秀才。孙承泽当时是祥符县令,主持考试,他看了周亮工的试卷,大为赏识,评为第一名。孙承泽逢人就夸周亮工有才,还掏钱为他买了一块田地,来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
在开封的几年苦读,使周亮工学识大长,生活上也安定下来。就在他考中秀才这一年,他娶了一位开封女子冯氏为妻,在开封成家立业。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周亮工考中举人。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周亮工赴京应科举会试,一举中榜,考中进士。第二年,周亮工被选为山东莱州潍县县令,秋天,他就到潍县上任了。
周亮工在潍县当了两年县令。这时的明朝内乱不止,外敌入侵,已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期。但周亮工在潍县干得却很出色,推行善政,得到百姓的称颂。在政事之暇,他还奖掖文化人士,开展文化活动,和文人们一起吟诗作画。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冬,雄踞关外的清军铁骑分多股进入关内,他们攻城略地、杀人抢劫,山东一些城池相继陷落。这年十一月,清兵围住了潍县县城,周亮工发动全城士绅民众,同仇敌忾,誓死守城,他的内眷也上城擂鼓助战。战斗间隙,周亮工与县衙同人慷慨赋诗,激励士气。清兵围困潍县4个月,终未攻破,于次年三月撤围。潍县百姓感激周亮工守城功绩,为他建了一座生祠纪念表彰。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明朝廷“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就是选拔官吏中清廉且有为者到北京,予以重用,周亮工入选。潍县百姓恋恋不舍地为他焚香送行,一直步行送他到德州。
周亮工在京城候选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变。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当他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还未离京上任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王朝宣告灭亡。周亮工匆匆逃出北京,回到南京家中,他见南明弘光小朝廷成不了气候,就和双亲一起隐居山中。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下江南,急于招降明朝旧官吏。这时的周亮工既没有杀身成仁、以身殉职,也没有隐居深山、做个遗民,而是投降了清朝。
周亮工降清后,被授予两淮盐运使,后改授盐法道,负责管理两淮的盐务,这是旧时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官衙就设在扬州。
扬州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四月,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兵在扬州抵抗清兵,经过激烈战斗,扬州陷落,史可法被俘英勇就义。就在扬州断壁残垣、尸横遍野之时,周亮工却在这里做了清朝的官员。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周亮工又升任淮扬海防兵备道。平心而论,周亮工在扬州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恤遗黎、抚凋敝、置义冢、收白骨、禁告密、罢营房,这些措施医治平复扬州百姓的身心创伤,使战后残破的扬州得以休养生息。周亮工又千方百计恢复经济,发展实业,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也使清政府盐税增加了收入。扬州百姓为了感其恩德,为周亮工在扬州立生祠表彰。他在扬州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参与文化活动,对扬州文化事业的恢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政府为了表彰周亮工,升任他为福建按察使。离开扬州时,当地“百姓倾城遮留”。
福建的情况比扬州更复杂,当时南明抗清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还有各种武装势力纷扰其中。周亮工要去福州上任,却被战火阻挡在途中。周亮工在光泽、邵武等地,遇到“乱军”攻城,他组织当地官兵且战且守,稳定了局势。从当年初冬一直到次年初夏,周亮工半年的时光都在战乱中度过。直到顺治五年(公元1848年)夏天,他才到达省会福州。次年,周亮工先以按察使署理兵备、海防、督学三道事,到了五月,升为福建右布政使。
周亮工在福建任职八年,勤恳做事,得到清廷的赏识,顺治十一年(公元1653年),他被擢升为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并于次年初赴北京上任。到了三月间,他又升为户部右侍郎。周亮工此时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谁知好运不长,这年六月,福建总督佟代参劾周亮工在福建贪赃枉法。周亮工一下子就陷入这场空穴来风的官司之中。
清朝廷对投降归顺的汉族官员一向猜忌提防、处罚严厉、毫不留情,有了这个参劾,不管是否属实,立即对周亮工“奉旨解任后勘”,撤职查办。到了年底,把周亮工押送回福建“质审”。周亮工被押回福建后,告他御状的福建总督佟代已被罢官离开福建。周亮工罪名“得赃四万余两”无法落实,案子又放在那里吊了起来。这时郑成功率军围攻福州,周亮工受福建巡抚之请,出谋划策,并亲临战场指挥,击退了郑成功军,巡抚为此为周亮工上报了“首功”。但这功劳也没有让朝廷对周亮工将功折罪,该质审还要质审。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福建按察使进行五堂会审,审理的结果是,周亮工被参劾之事“皆莫须有”。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新任福建巡抚对周亮工案不敢负责任,入奏于朝,朝廷“诏逮下刑部复讯”。周亮工离闽时,福州百姓为其鸣不平而罢市,“阖城痛哭狂奔”,士子相送赋诗。这次,因此案被抓捕的官民有百余人。
周亮工六月离开福建,一路奔波,到了十一月才到达北京,他在京城刑部大牢一呆就是两年多,在这里多次被审讯,差一点儿被斩首。到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驾崩,天下大赦,周亮工才获赦出狱。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周亮工被任命为青州海防道,并于次年到山东青州上任,他在青州任上干了三年多,到了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又被任命为江南江安督粮道,在这里又干了三年多。谁知祸事又一次找上门来,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十月,周亮工又一次被弹劾,革职逮问论绞。虽于次年再次遇赦得释,但周亮工对仕途和人生已是心灰意冷,出狱后,他焚毁了平生著作。焚书后,周亮工着手整理平生收藏之印章印谱,编撰出在中国篆刻史上影响巨大的著作《印人传》。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六月,周亮工在南京病逝,终年61岁。
学者、收藏鉴赏家周亮工
周亮工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他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收藏鉴赏家。周亮工是一名官吏,他每到一地,总能吸引那些文人和艺术家,形成他周围的文化艺术交流圈子。周亮工交往面比较广,除了和官场上的文人朋友交往以外,他还能和大量拒不仕清的明末遗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得到大家的尊重。在他的友人中,既有著名的大学问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龚鼎孳和吕留良等人,也有书画家如陈洪绶、髠残、程邃等人。这些人到一起就进行诗书画的交流活动,周亮工也常向人索取和交流,所以他收藏极丰富。
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陈洪绶(公元1598年~公元1652年)是周亮工一生的好朋友。明朝灭亡后陈洪绶成为拒不仕清的遗民,周亮工成了清朝的官吏,这也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洪绶各个时期赠予周亮工的画作很多,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杰作。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周亮工自京返闽途中,和陈洪绶相见于杭州,陈洪绶主动为周亮工作画,他夜以继日,一连画了11天,共作画42幅,这些画成为周亮工终生珍藏的宝贝。后来,当周亮工被捕入狱,还有可能被判死罪时,他还关心这批画的安危,安排送给可靠的朋友妥善保存。
周亮工非常关心和喜爱印章与篆刻艺术,他交往的友人中,也有不少“印人”即篆刻家。他传世的著作中,有两部是关于篆刻艺术的,一部是《赖古堂印谱》,一部是《印人传》。《赖古堂印谱》是周亮工本人所收藏的印章汇集,包括自用印和其父、其弟及儿辈等用印,共收钤印1550方,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印谱。
《印人传》是周亮工的一部重要著作。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二月,周亮工在南京候审期间,焚毁了他平生著作。这次焚书也没有烧掉他对篆刻艺术和印章的爱好,还在继续进行《印人传》的编撰。这部在中国篆刻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印人传》,在周亮工去世后次年,由其子周在浚付梓刻印成书,成为周亮工一生的绝唱。
《印人传》记录了明末清初的“印人”和文人印章,填补了此前“印人无传”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印人传》中有明末清初时篆刻家传记68篇,还有“印人姓氏”61则,其中既有当时著名的文人篆刻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印人。《印人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篆刻家)的著作,周亮工在书中饱含深情地对印人进行歌颂,肯定了印人的文化地位和艺术地位,开印人传记之先河,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印人传》中把篆刻从匠人技艺提高到文化艺术的层次,使篆刻成为一门独立于书画之外的专门的艺术形式。周亮工在书中对印章的艺术性进行了探讨,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另外,《印人传》记录了明末清初大量印人的生平及事迹,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代美术家傅抱石因此称周亮工为“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上半年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额总量继续增长
井陉矿区开展2018年防汛、地灾抢险和三办联合演练
禹城市伦镇抓好餐饮业消毒餐具液化钢瓶专项治理工作
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 市紧急救援中心党支部打出 “组合拳”
邱晓红副局长带队调研椒江区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清初学者、收藏鉴赏家周亮工
德阳推行就业困难人员 48小时限时承诺帮扶就业制度
开展清理违法占用河道填土、乱搭建行动
灌南:太仓市人大常委会来灌调研乡村振兴和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万科邀您“传承非遗文化,讲述烟台故事”
晋中燃气积极整治商业综合体燃气安全隐患
海宁市局谋划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
市三院召开推进巡察整改工作动员会
印台“五强行动”增强脱贫攻坚成效
[武侯区]林丽主持召开七届九次“土规会”
开捕前夕普陀嵊泗查获3艘“抢跑”渔船 载有违禁渔获物可能达到十万公斤以上
全市首个挂牌出让棚改地块动工
伏天高温 肉蛋菜价格继续上行
世上暴利行业唯乞丐与我公司行政部门耳
陈平主持召开第3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