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孙亚鹏(左)向观众介绍一件修复中的罗汉俑。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本报讯(记者庞乐)《楚辞·天问》中记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昨日上午,10余位公众代表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孰制匠之——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展》,了解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模型处理应用于“科技+文物修复”新概念。
三维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文物转换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据模型,利用逆向工程制作出文物残缺部分,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实现文物非接触式建模,其特点为速度快、精度高。
据文物修复师陈园介绍,三维扫描仪主要应用于记录文物的形状、表面纹饰等信息。而需要真实还原文物色彩的文物,则进行近景摄影测量,多数情况下需二者结合应用。建立文物三维模型后,用模型处理软件提取文物纹饰等信息,并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制作出文物缺失部分,可以对缺失部分进行虚拟复原。通过扫描文物建立三维模型,还能提取铭文信息并制作数字拓片,更利于保护文物。
“根据文物的复杂程度,三维扫描所需时间也有所不同,和文物的图案、纹饰都有关系。比如扫描这件提梁卣,它有很多独立的部件,完成这件文物的扫描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三维工程师韩博说,金银器、玉器、佛像等类型文物的三维扫描主要通过结构光三维扫描仪完成,陶器、石刻、木器等类型文物的三维扫描主要由激光式三维扫描仪完成。
在文物修复室内,大家了解三维扫描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后,分组体验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和3d打印树脂模型的应用。文物三维打印,使用以光敏树脂为原材料的objet3d打印机,层层固化输出文物模型,打印出的罗汉树脂模型、鎏金铜蚕树脂模型惟妙惟肖。
据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1年引入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尝试从文物实体修复到虚拟修复、从文物实体翻模到利用模型翻模等工作,致力于将三维扫描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相结合。本次展览意在向公众展示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模型处理等内容,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应用。
霞山区召开台联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资溪农商行利用民俗节日送金融服务进村
清镇市第一实验小学开展“特色课程”活动
社区联合大学生开展假期实践
鄂州经济开发区检查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工作
公众代表走进陕历博 近距离体验三维技术修复文物
南泥湾景区管委会与市城管局召开城市执法大队移交座谈会
济南首届高层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苍溪县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首次向公众开放
晋城:捐善款 建祠堂
武宁县城管局环卫所开展城区道路杂草清理活动
【廉洁时评】权力再小也不能任性
“七通七有七能”:彰显扶真贫真扶贫的坚定决心
旅顺口区购物节启幕
一家三口共同徜徉书籍海洋
天津专家学者:牢记责任使命 坚守理论担当
一中学子喜获四个省级一等奖
[龙泉驿区]24小时自助社保服务正式启动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聚焦重点领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葫芦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