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里参观者如云。在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的白发老者从各个展位前缓缓走过,当行至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平简介前时,她凝神望着一幅幅历史照片,伫立良久。
这位老人名叫董良翚,她的父亲就是中共一大代表之一的董必武同志。昨天一同前来的,还有她的丈夫张力理,以及董必武的长孙董绍壬。
97年前,董必武来到嘉兴南湖,在红船上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亲自参与了红船模型的复原,并为中共一大南湖会址题写对联。此后,他还曾故地重游,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
如今,在全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之际,董老的后代来到南湖之畔,参加南湖革命纪念馆与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合作签约仪式,推动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推进“红船精神”的研究和传播。
董必武女儿董良翚和她的丈夫张力理、董必武的长孙董绍壬。
念兹在兹 不忘初心
“念兹在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作为董老的长孙和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绍壬对南湖别有一番情感。
昨天上午,董绍壬走上签约台,代表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与南湖革命纪念馆签约,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据介绍,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于2005年在武汉成立。该研究会依托湖北和全国各地的文史专家、学者、教授,组织和推动董必武思想研究和实践活动,广泛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业绩与风范。
“这里不仅是我的祖父董必武和其他中共一大代表最后完成一大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起航之地,更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的发源地。”董绍壬说,“每次到嘉兴南湖,我都会受到一次精神洗礼和思想冲击。”
董绍壬介绍,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船精神”的指示,研究会专门成立了“红船精神”研究工作委员会,发起组建“红船精神宣讲团”,还建立了“红船新语”网络信息平台,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红船精神”宣讲活动,将“红船精神”努力传播开来,大力传承下去。
根据昨天签订的协议,双方将共同搭建“红船精神”知识共享平台,依托现代电子技术,集合各有关单位优势资源,搭建互容共通、优势互补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并通过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实现知识共享,为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提供相关课程,促进“红船精神”内核的升华,使“红船精神”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
此外,双方还将积极开发以新媒体和新型传播方式为基础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并共同开展有关“红船精神”的课题研究,持续办好日常“红船精神”宣讲活动、“红船精神”研讨会。
签约仪式现场。
结缘南湖 不忘南湖
“南湖革命纪念馆旧馆落成时我曾来过嘉兴,这一晃又许多年过去了。”今年77岁的董良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走在参观的人群中并不引人注目。
董良翚口中的“旧馆”,是1991年在南湖东岸落成的第二代南湖革命纪念馆。如今,她仍对旧馆的党徽造型印象深刻。她曾向南湖革命纪念馆捐献了父亲的书柜。“父亲一生很爱书,有很多藏书。”她说,“当时南湖革命纪念馆向我们征集文物,我就想到了父亲办公室的书柜。”
如今的新馆宏伟大气,馆藏丰富。在陈列品中,有1964年董老重回南湖时用过的毛笔和砚台。董良翚参观时兴致颇浓,听着解说员的讲解,频频点头,并在红船模型等处拍照留念。
董良翚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写过一本《忆我的爸爸董必武》,情真意切,文笔隽永,再版多次。
董良翚告诉记者,她曾多次问过父亲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情况,其中包括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等。“父亲还告诉我,他是一大代表中比较年长的,其他很多都是年轻人。”
1921年,董必武全程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整个过程,那年他35岁,是一大代表中第二年长者。曾有与会代表这样描述董必武:“为人淳朴,蓄着八字式的胡子,活像一个老学究,在谈吐中才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倔强风格。”
“董老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看来,董必武在参加中共一大后的数十年里,对嘉兴南湖始终念念不忘。“这些都体现了董老对我们党的诞生地的亲切关怀。”
1959年,中央决定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并准备复原红船,董老亲自对准备复原的红船模型及图纸进行审定,此后,按模型原样仿制了一艘画舫,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供群众瞻仰。
1961年8月21日,董老在京汉线上的列车中,回忆起和他一同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一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963年12月,董老应邀为中共一大南湖会址题写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1964年4月5日,已经78岁高龄的董老来到南湖视察。他仔细地察看红船后说:“这艘船是依据我的回忆造的,造得很成功。”他登上红船,感慨万千,即兴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董良翚接受晚报记者采访。
精神财富 后人铭记
以南湖红船为起点,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董必武参加完中共一大之后,回到湖北领导革命斗争和工人运动。他以武汉为起点,几年间,那颗从南湖引入的火种迅速“点燃”了整个湖北。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97年前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小小红船,已经变成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希望的巨轮;只有几十个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如今,董老题写的楹联仍挂在南湖烟雨楼的厅堂里。在南湖的波心里,红船静静停泊在岸边,接受世人的瞻仰。岸边,还建有一座“访踪亭”,亭内有董必武“烟雨迷蒙访旧踪”的诗碑。
“诗中的一句‘访旧踪’,表达出了他不忘初心的情怀、不辱使命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后人励志前行。”董绍壬说。
其实,董必武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非常多。2014年,董绍壬开始广泛搜集和整理董必武的家书,2016年7月,《董必武家书》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共收录了1942年至1979年30多年间,董必武写给妻子、儿女、子侄及同辈的书信共计68封,其中大部分书信都是首次公开。
“他在写给家乡子侄辈的家书中,经常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这和他的‘不忘初心’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董绍壬说。
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在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将“朴诚勇毅”定为校训,在董绍壬看来,这四个字董必武一生身体力行,“特别是‘朴’字,他不仅以身作则,还经常用来教育家里人”。
在采访中,董绍壬提到了董老的一个生活小细节: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生产能力较低,董必武的毛笔笔头脱落了,却舍不得买新的,就到院子里找松胶把笔头粘回去,然后接着用。“因为他觉得,如果他用了一支新毛笔,别人能用的就少了一支。”
“嘉兴南湖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来到嘉兴就像回家一样。今天,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签约合作共建,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便是进行‘红船精神’的研究和宣讲,把‘红船精神’发扬光大。”董绍壬说。
我县被评为河北省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
全市2018年关爱留守儿童“彩虹行动”启动
市国资委召开2018年出资监管企业负责人会议
月经时经常拉肚子怎么办才好 中医教你调理妙招
我市信用办组织举办泰州市信用修复企业法人代表培训班
董必武后代与南湖再续情缘
吴江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集中代建
大岭垦殖场启动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市统计局扎紧制度笼子 构建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长效机制
临泉县单桥镇:闯出了一条“培训+就业”助力脱贫新模式
市二十二中开展艺体类课程走班教学活动
重庆市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大修 春节后交通将会有调整
游山水之间享田园风光——我市春季踏青赏花推荐地之雨城篇
基层乡镇纪委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 要多措并举主动作为助力攻坚
福州天气受两股势力影响 一边降雨一边气温攀升
猪肉价格止跌回升?
我市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专项检查
苏州迎来旅游客流高峰 各大景区冷热不均
市质监局深入帮扶村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活用好人教材 打造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