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野外,有些植物虽然普通,人们却对它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与尊重,比如艾蒿。
艾蒿又称萧茅、蓬蒿,民间俗称香艾,是一种天然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还要在门楣上插一束新鲜的艾蒿,祈求避邪却灾,保佑平安。如同有一种无形的接力,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家乡,艾蒿属于野蒿类,通常生长在沟沟坎坎、田埂路旁等荒芜地带,平时自生自长,无须人过问。艾蒿的强大生命力似乎与生俱来,即便是在最偏僻的角落处,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蓬蓬勃勃,长成一片。成熟的艾蒿一般能长到半人高,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味,标明着与众不同的身份。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到沟坎路边,挑选一些粗壮鲜嫩的艾蒿,砍一捆带回家,扎成一束麻花状,然后插在家中门楣上。陈旧的门楣有了碧绿的艾叶装点,顿时有了生机,周围也氤氲着一种奇特的香味。每每进出家门,我都会有意无意踮起脚,深深吮吸几口。艾香留在记忆里,如同每年端午节留下的旁白和注脚。
当然,插艾的真正寓意是“避邪却灾”。 尽管我弄不明白一把柔弱的蒿草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神威魔力,但看到母亲每年锲而不舍的举动,我也渐渐打消了疑虑。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俗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被风浪湮没,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吧。
插艾避邪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相传在远古中原大地,居住着一个姬姓部落,常常受到瘟疫的攻击,特别是在春末夏初,瘟疫最易发生。每次瘟疫流行,部落都会病死很多人。部落人恐慌不已,却不知道瘟疫流行的原因,以为是妖魔鬼怪邪气来侵。后来有人发现,每次瘟疫灾祸发生时,有一户人家总能躲避灾难,安然无恙,这户就是部落里掌管火种的人家。部落里以艾绒取火,这家人的墙上挂满了艾叶,晾干之后以备取火之用。人们似乎发现了免受妖魔鬼怪邪气侵害的奥秘,于是每到春末夏初瘟疫最易发生的季节,家家户户纷纷效仿,插艾避邪。
自从屈原纵身跳入汨罗江后,人们把艾蒿插进了端午。“端午插艾”成为民间传统习俗中又一个固定的标签。
传说扑朔迷离,真伪无从考证,但艾蒿一些奇特的药用功效却渐渐为我们祖先发现。比如,艾蒿的叶子能止血;用艾叶熬汤,能祛湿防暑,治愈身体上的湿疹、毒疮;还有,女子产后,用它熏身洗浴,有调理气血的功效。在征服自然的艰难征程中,祖先多了一种庇护平安之物,哪怕它是一株拙朴素雅的蒿草,也多了一份坦然与自信。
艾蒿不是最美的花草,也不是贵重的植物,但祖先却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将它们高高举过头顶,插于进出的门楣之上。越过岁月的时空,我似乎看到了一束素雅的艾蒿,凝聚着祖先质朴而又虔诚的目光,也理解了“避邪却灾”的真正含义。
真正了解艾蒿的药用价值是在成年之后,才知道艾蒿又被称作为“药草”,因其性苦、辛、温,有去湿、散寒、止血、消炎等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艾蒿的药用价值有明确的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但发现了艾蒿的药用功效,在民间,还通过端午插艾这种民俗方式保存并传承下来。祖先离我们陌生而遥远,他们弥足珍贵的生存经验和智慧,借助一种古老的习俗,一代代传承,让我们在艾香里得以与之相逢。
姚中华
省临床路径质控中心督查组莅临三院督导检查
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8212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优秀党外干部人才队伍
市工商局组织开展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抽检工作
在艾香里相逢
2月24日北京再迎铁路返程高峰 明后地铁南站末班延至24时
奏响担当作为主旋律
大数据智能化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潼城进入“智慧政务”时代
产业投资拉动固投快速增长(图)
云南白药发声明:云南白药牙膏未使用禁用成分
网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舞台
新会区第十六届“万胜杯”龙舟赛上演“九龙”竞渡
太牛了!这个抚州人做成了一件大事!你认识TA吗?
金融中心绽放身姿
磐石市加大资金筹措整合力度 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
台州今年35414名考生参加高考
苏州创新药企亮相央视“两会财经观察” 为“放管服”点赞
我市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题的大胆探索
南充将新增一个5A级景区!打造最美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