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

  背景:
与热闹的城区群众文化形成反差,黄岩区农村文化一直不温不火。文化设施陈旧老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让农民对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看电视、打扑克还是主流。从2009年开始,黄岩全面开展农民学习会馆的创建工作,讲堂、书屋、活动室、健身园等应运而生,橘乡大地的126个中心村实现了全覆盖,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呼之欲出。在创建农民学习会馆期间,黄岩区就如何管理会馆制度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会馆管理理事会制度雏形。农民学习会馆会员制开创了农村文化组织村民自我管理之先河。
2013年,全省推广创建农村文化礼堂,黄岩区在原有会馆基础上,进行了功能拓展和规划提升。文化长廊里,乡风民俗、特色物产展示起来了,文明榜、孝贤榜、功德榜、能人榜贴起来了;讲堂中,“最美黄岩人”“道德模范”“好邻居”“好媳妇”等评选一一登场;广场上,春节祈福、元宵抬阁、重阳敬老和七岁开蒙礼、十八岁成人礼等活动接二连三。文化综合体的群落渐渐形成,礼堂成为农民的心灵家园。在量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注重质的提升。黄岩区“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就是在充分利用农民学习会馆会员制的基础上成立的。2013年8月,首家文化礼堂理事会在黄岩区的院桥镇繁荣村挂牌。2015年6月,院桥镇繁荣村文化礼堂召开理事会选举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监事会成员等,申办法人登记,成为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礼堂。在各方合力推动下,理事会制度逐渐成为黄岩区所有文化礼堂的标准配置,实现全覆盖。
实施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对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实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在活动开展上更具统筹性,管理工作上更具规范性;对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好热心人士、创业成功人士、文化能人、村干部、志愿者等作用,促进文化礼堂管理社会化;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礼堂活动的积极性,更加凸显群众主体地位,让文化礼堂成为群众唱主角的舞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做法:
一、规范理事会运行模式与结构模式。文化礼堂理事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议事原则,对文化礼堂规章制定、经费收支、队伍管理、场馆维护、活动组织等事项进行“一事一议”,由理事会讨论协商后投票表决,其中对重大事务,先由理事会提出意见,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结构模式分为“四型”:一是村委成员主体型。理事会以村两委成员为主体。二是政府部门引导型。理事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结对共建。三是志愿义工引领型。理事会与社工组织结对共建。四是社会贤达合作型。理事会与本地企业和乡贤能人结对共建。
二、推进文化礼堂法人化改造。至16年底,黄岩区119家文化礼堂都建立了理事会。但是文化礼堂理事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条件具备的文化礼堂申办法人登记,使之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目前已完成院桥镇繁荣村、宁溪镇岭下村等11家文化礼堂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还有5家文化礼堂正在申办中。
三、成立理事会轮值联盟。2016年11月,黄岩区文广新局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11家文化礼堂理事成立了文化礼堂理事会轮值联盟。其宗旨是交流文化礼堂管理经验,开展“文化走亲”形式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作用。轮值联盟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并在成员单位举办一次文艺活动。联盟成立以来,举办了多场以联盟为主体的文艺活动。
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工作。为进一步规范文化礼堂运行,有效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规范化管理和长效化运行,黄岩区制定了《黄岩区文化礼堂规范化运行考核办法》,按考核分值高低确定为一星、二星、三星、黄牌警告、不合格等五个级别。按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罚。
五、建立乡村大使驻堂制。截至目前,黄岩区共有315名乡村大使,全部在已建文化礼堂开展驻堂工作,并成立乡村大使工作室13家,工作室已逐渐成为乡村大使施展特长的平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
六、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黄岩区在文化礼堂推行十大活动:1推行“乡村好声音梦想大舞台”系列活动;推行“乡村十礼”进礼堂活动;推行“育家风树新风”系列活动;推行“送种赛”进礼堂活动;推行“我们的”系列活动;开展“最美人物”培树宣传活动;推行乡贤进礼堂活动;推行宣讲进礼堂活动;推行“春泥计划”进礼堂活动;推行“社工进礼堂”活动。
七、出台指导性文件。黄岩区出台了《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一体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的意见》,制订《黄岩区文化礼堂规范化运行考核标准》和《黄岩区文化礼堂规范化运行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文化礼堂组织建设、设施维护、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文化培育、群众评价等。
成效:
一、探索出村民自主管理文化礼堂的新模式。一开始,文化礼堂由村两委直接管理,但村里事情多,村干部忙不过来。2013年8月成立了理事会,让农民自己管理。每年的资金用于哪些文化项目,都由理事们开会决定。“我们理事会共有22人,都是由群众推荐的有文艺特长、愿意站出来为大伙服务的热心人,其中只有3人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繁荣村党总支副书记、文化礼堂理事会理事长何振世说,在繁荣村,每位理事手中都有一支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文化队伍,可以说一呼百应。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文化礼堂理事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法人范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设立社团法人的方式解决了文化礼堂的身份。2015年8月14日,黄岩区院桥镇繁荣村召开文化礼堂第一届理事会选举大会,大会通过了繁荣村文化礼堂理事章程,选举产生了全市首家文化礼堂理事会组织机构。随后,繁荣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经黄岩区民政部门批准设立,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以繁荣村文化礼堂为依托,理事会是由从事社会公益与文化事业的各界代表组成的联合性社会团体,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通过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方式,解决文化礼堂的法人身份问题。
三、引入社会力量助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村集体经济、区财政专项资金以及乡镇街道的配套资金。随着活动数量的增加以及活动品质的提升,文化礼堂对资金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理事会作为村里权威、社会贤达、文化骨干等先进分子的集聚地,掌握着很多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开展堂企合作、理事自筹资金、文化礼堂建设的项目化合作等途径,为文化礼堂创造很多引入社会资金的机会。(台州市黄岩区文广新局供稿)
点评:
此案例有三个亮点:一、率先探索了文化礼堂管理的村民议事制度。浙江农村的村级文化礼堂既是向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也是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我们知道,不管是那种规模、那种水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有两个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可以提供给服务对象,二是它对服务对象能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问世以前,文化礼堂作为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因为缺乏专人管理,它的有效运行就是一个难题。在城市里,任何一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社会力量主办的,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专业化管理来运行的。文化礼堂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其运行涉及到人员、经费、服务内容、村民参与等等方面。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通过设计了一种村民参与式管理的有效机制,即村民既是文化礼堂的管理者,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很好地解决了在农村没有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机构的问题,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服务等问题有了一个管理平台。并且,由于这种机制是让村民来参与管理,对于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真正体现了一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二、文化礼堂理事会是一种良好的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机制。村民参与式管理是了一种民主决策机制,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上,如何解决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毫无疑问,只有村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需求的,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给了村民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由于需求是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对“供给”的接受度必然就高,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三、文化礼堂理事会激发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发展的活力。在基层,公共文化作为一个公共事物,它需要政府与民间力量以合力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管理与服务提供问题。理事会作为一个平等的沟通、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平台,通过它的运作,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作用不会缺位,同时民间力量也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这是因为,理事会内部不存在体制上的沟壑,有利于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真正地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是让他们获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一些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人因为进入了理事会,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不了解到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理事会也是一个联合社会力量的平台。(点评人:李超平)

成安县政府县长殷社林一线调研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凌海市妇联党支部开展“妇企搭平台 党建促创城”主题党日活动
三面锦旗背后的故事
固镇县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全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
广州地铁开启“暑运模式”
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
区政企大数据服务平台预计下半年上线
我市获批设立贵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蒙城多举措稳步提升妇幼民生工程质量
家教公益巡讲走进张湾 700余名家长现场聆听
中德智能工业发展论坛收获满满
邹广调研城区陆丰时要求
文化威海葳蕤生长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农村综合改革成海城乡村振兴助推剂
感受诗词文化 感悟语言文学
济宁推出征信查询网点电子地图 扫码可查具体地点
民警码头执勤护航游客平安出行
苗木相关标准
博罗促进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之城
西峡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省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