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工业迸发率先振兴强劲动力—— 从“后无追兵”到省级园区数全省之冠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激情似火。
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手机、供应世界各地的高品质模架、供不应求的客车空调、运往北京新机场的金属材料、加快建设的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正如这个火热的夏季,河源工业经济爆发出强劲活力。
这生机勃勃的一幕幕,是河源积极响应和落实改革开放政策的生动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30年来,河源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总量增加300.74倍,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加142.4倍,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6264.67倍,从曾经的“后无追兵”到目前省级产业园区数量居全省之冠,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经过30年的发展,河源已经进入乘风远航新的历史时期。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将河源写进了“一核”、“一区”;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了河源面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四大机遇”。目前,河源明确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正按照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推动开放型经济要素加快集聚,努力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价值链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河源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振兴和同步现代化目标。
▲1992年10月,河源源城白田、高埔片区(动工区域为建设中的华嘉工业城项目),现在的河源高新区。黄玉逵 摄
▼2018年4月的河源高新区,厂房林业,成为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冯晓铭 摄
扬帆起航:从“农业大市”到“工业立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大幕从此开启。当时的河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五县隶属原惠阳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工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各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1988 年,河源撤县建市,正式开启了河源发展的新纪元。建市初,受交通等因素制约,河源仍以农业为主,期间河源提出“山上再造一个新河源”,逐步探索工业发展之路。1988年4月20日,河源市区岩前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河源建设的第一个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1992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河源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开放河源口岸,河源呈全方位开放格局。
“要改变我市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突出发展工业。”1998年,河源提出“工业立市”经济发展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源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台湾、香港、深圳等地区的投资考察团,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河源,奠定了河源工业发展的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落户河源的精电(河源)电子有限公司,当时主要生产高科技产品液晶显示器(lcd),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河源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模架销量多年来稳居亚洲之冠。此外,劲达(河源)集团、丰达科技、雅达电子、立国制药等这些河源人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2000年前落户河源的重要工业企业。
数据显示,到2000年,河源工业总产值达到53.5亿元,规模以上“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3%。
改革创新:园区发展走绿富双赢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深圳、香港等珠三角城市水源保护地,河源必须牢牢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发展工业不能走“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老路,而是探索“点上发展、面上保护”的园区发展模式,实行集聚集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富双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6月,河源高新区正式成立,河源新型工业化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可通信)是较早落户河源高新区的企业之一,也是该区引进的第一家手机制造企业。“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秃岭。”西可通信副总经理邓涛2004年就跟随公司从深圳来到河源,并见证了河源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历程。邓涛回忆,河源高新区的综合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落户,包括美晨通讯、中兴通讯、农夫山泉、汉能光伏、海川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推动河源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西可通信的手机产能从2005年的每年七八十万部增至每年约2500万部,增加了30多倍。截至目前,河源高新区共引进330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650亿元,累计实现产值近3900亿元,成为河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5年,河源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紧随河源高新区之后,源城、东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江东新区产业园相继成立,河源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如龙川产业园围绕“珠三角总部+龙川基地”“珠三角研发+龙川生产”“珠三角创新+龙川产业化”等产业合作模式,通过“代办制”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连续5年考评优秀的园区。广州金霸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东源分公司是东源工业园首批引进企业之一。该公司总裁叶文潘认为,园区的工业集聚能守住生态底线,避免重走粗放式发展老路,又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获得规模效益。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金霸建材已成为国内金属吊顶行业的领军企业。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工业园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如成功打破英国保持20年的密闭钢索世界记录的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再如专注于电脑机箱、消费和小家电类产品的河源市航嘉源实业有限公司以及拥有硬质合金全产业链资源的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服装鞋靴、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些新兴工业行业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2017年实现总产值543.27亿元,比1987年增加16264.67倍。
园区经济的产业支撑作用凸显。省社科院发布的一份《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分析称,河源形成的覆盖各县的产业园体系,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15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步发展,主要是依靠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1.7%,完成工业增加值261.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1.6%,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到96.1%。
乘风远航:新兴产业为“两个河源”建设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河源工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行“破”“立”“降”并举,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今年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部署了“136”河源招商系列经贸活动,掀起一拨又一拨招商引资热潮。从年初开始,我市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保利集团等6家央企和阿里巴巴、砺剑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等16家大型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3月29日召开的2018广东河源投资年会上,又有58个项目与我市签订投资协议。
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等总投资达450多亿元的99个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项目涵盖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河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可以近距离接受广州、深圳、香港的辐射,落户在河源,阿里巴巴可以为华南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提供最优质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服务。”阿里巴巴研发事业部副总经理黄伟龙对在河源发展充满了信心。实干铸就梦想。上半年签订的一张张投资协议正变成一个个实体项目,为河源工业经济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工合作,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河源开放型经济全要素注入了新动力。
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当前,河源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将河源写进了“一核”,又写进了“一区”,这与我市提出的“两个河源”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了河源面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四大机遇”,这为河源工业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河源将抢抓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等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河源开放型经济全要素,助推“两个河源”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
统筹:罗林林
采写:本报记者 敖海冲 罗林林 实习生 罗丹彤

绿博园:花开春意浓,掀起踏青热
“十一”黄金周火车票开售
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加速
女子内衣经常失窃 装监控后将窃贼堵在了楼顶
茶农比拼争“茶王”
河源工业迸发率先振兴强劲动力—— 从“后无追兵”到省级园区数全省之冠
住民宿玩采摘 慢节奏享快乐时光
博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吕明涛到部分镇督导全国“两会”期间安保维稳工作
吉林经开区召开新开工、重点推进项目调度会议
湘潭市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后开始反弹
致敬医师节:全国执业医师数量达到339万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工作
市委巡察组向12个市直单位党组(党委)反馈巡察情况
市委召开第125次常委会会议
我市组织收听收看2018年 中央一号文件宣讲电视电话会
市人大代表胡志红:川西林盘保护修复 要尊重特有的民俗
团结青春力量 勇担时代重任 谱写青春华章
湘潭市残联:无障碍改造,温暖送进残疾人心间
高温天怎么吃?
古塔区召开防控非洲猪瘟紧急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