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今年,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建所的第六十个年头。
  六十年风雨兼程,七一〇所的发展风华正盛。对这个国字号的企业而言,骨子里流淌的,有一半是宜昌的血液,另一半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献完青春献子孙”——带着人们对七一〇人的评价,记者走进这个肩负时代使命的研究所,探寻那些随着历史长河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以及沉淀在时光卷轴中老一辈七一〇人的事迹。
  是他们,为祖国海防事业的日渐强大奉献了青春热血和智慧汗水;也是他们,为七一〇所发展积淀了珍贵的技术财富和精神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01
“你们不是不要我,
而是要为国防事业付出更多心血。”
  七一〇所1958年始建于上海市,历经三次搬迁,1963年搬迁至江苏省扬州市,1970年为支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七一〇所1000余职工和家属溯江而上,义无反顾地搬迁到宜昌江南的一个小山沟——艾家镇七里冲。那是一个三面环山、小溪贯通的小山沟,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符合进山、分散、隐蔽的战略选址要求。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不通公路,让老一辈的七一〇人吃了不少苦。
  当时国际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抓紧时间搞建设,七一〇所包括科研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和建筑工人们一起投入到火热的“三线建设”战斗中。
“大战30天,拿下403”“苦战六昼夜,建成单身楼”“连战15日,修好备战路”……在“会战”中,从领导到职工都没有节假日,白天晚上三班倒,背水泥、扛石头、卸船装车,每顿三两馒头一碗菜汤,没有一分钱加班工资和施工补助,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
  就是这样一批“三线人”,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在一个小山沟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水通电,建成近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有专用实验室、科研办公大楼、试制工厂、学校、住宅、幼儿园、粮店、商店等。1971年3月,全所彻底从江苏扬州搬进七里冲,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三线”生活。
  一个山大人稀的穷山沟,突然来了1000多号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职工们要在这里创业、搞科研,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生产队供应蔬菜能力有限,职工们就萌生了自己开荒种菜的想法。山沟里耕地有限,不能和当地村民争地,职工们就爬到山上开荒,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狭长的田。水在山下水沟里,为了种菜,职工们不得不从山脚下挑水上山。生产生活需要用煤,职工们就自己学习打煤球,建起了小型打煤厂。
  山沟里的科研环境更是艰苦,以三个主体研究室为例,每个单位七八十人或近百人挤在一栋砖瓦结构的三层小楼里,它既是人员办公、产品研制试验的场地,也是器材、资料、杂物的存放地。那时,没有电脑、电视、空调这些现代电器,就连普通的电风扇、炭火盆也不是每个办公室、工作间都能配备。
生活的艰苦、科研的不便,倒没有吓退职工们,却苦了孩子们。有一位老职工回忆,她和爱人都在所里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出差,只好把女儿和儿子寄放在同事家里。儿子5年级时主动提出要独立生活。就这样,她的儿子从5年级开始就拿着家里的餐票,脖子上挂着钥匙,独立生活。当初儿子也不理解他们,在心里埋怨他们。直到工作以后,儿子才了解父母的不容易,和他们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们不是不要我,而是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奋斗,付出更多的心血。”
有的同志把晋升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机会让给了下属;有的因长期出差在外地或忙于业务,无暇顾及儿女的学习教育,耽误了孩子的升学前程;有的因长期工作劳累和体力透支,落下了种种病根,过早离开了人世。
  献完青春献子孙。这些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不停歇,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开拓、延续着七一〇所的科研事业。
02
“若我无法归来,请记得还清债务。”
  每一项军工任务的背后,都有很多英雄默默无闻的无私付出。
  在抗美援越期间,七一〇所的科技人员多次奉命前往越南,执行特别艰险的作战任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冲锋在危机四伏的战场前线,为减少战士伤亡,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2年的夏天,七一〇所派出了5名同志赴越南前线。该所前所长桑好文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这些任务都是秘密下达的,哪怕对家人,都不能透露分毫。接到任务时,桑好文的妻子,同样是七一〇所技术骨干的黄慧珠,正在浙江宁波出差。无法联系上妻子的桑好文翻出纸笔写了一封信,寄到了位于上海的黄慧珠娘家。
  就是这样一封不到300字的信,时隔多年后被黄慧珠忆起时,仍然唏嘘不已。那是在桑好文赴越的20多天后,结束海试任务的黄慧珠顺道探望娘家,从母亲手里接过了这封意味深长的信。
  信中这样写道:“慧珠,我接到通知要去完成任务。对于此行,我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倘若如此,你也不必太过伤心,一切还应看开些,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接下来的一百余字,则是一堆“流水账”:“因老家盖房,还欠所财务科90元,欠黄大文30元,欠陈工45元......”一小排数字,清晰地记录着每一笔未清的外债。结尾,桑好文不忘叮嘱:“若我无法回来,记得将欠账归还,切记!”
  捏着这一纸信笺,黄慧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呆呆地瘫坐在凳子上,许久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同样是某型军工产品的设计师,她又怎能不清楚这项任务背后的艰险!但也正因如此,她比任何时候都了然丈夫肩上背负的责任与使命。
1992年12月2日,七一〇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张国强在办公室因胃部大出血而被送进医院。医生一看片子震惊了:胃癌晚期,这位同志为何不珍惜生命,难道他没有疼痛的感觉?
  他怎么会没有感觉?只是这个铁人一心扑在工作上,身体不舒服也只当是胃病,随便吃点药就打发了。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搞科研,张国强平时吃的随便,久而久之,积劳成疾。
  自知时日不多,张国强放弃复杂的治疗,每日顶着巨痛赶写改进产品的设想。弥留之际,他用虚弱的声音叮嘱前来探病的领导和同事:“某型产品,要在沉浮控制和出击的时速上,再花些功夫。”说完从枕头下抽出一摞稿纸,“这是我的设想,不成熟,供参考。”此情此景,令在场者无不震撼动容。时任所长刘治平接过稿纸,双眼含泪地说:“国强同志,安心养病,剩下的工作交给我们。”他这才闭上双眼,放心地走了。
1996年8月的一天,被誉为“老黄牛”的孙纪学从实验室出来,在回家的途中倒下了。
  他是七一〇所高级工程师。自进入七一〇所以来,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出差协作和做试验上。他曾说,人生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孙纪学在医院弥留之际,不忘掏出钥匙交给他亲密的战友:“柜子里有我几十年积累的资料,就算是我留给大家离别的礼物。”说完,带着他对海防科研事业一生的热爱与不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03
“我有一个爸爸,他住在电话里”
  每一型军工产品的研制,都有一群科研工作者在日以继夜地研发攻关。
  军工产品在交付之前,都要经过层层严苛的试验考核。海上试验是多数技术人员的家常便饭。但出海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除了要忍受长期枯燥反复的试验生活之外,还要克服因为晕船带来的严重生理不适。
  经常听到做海试的同志这样描述:遇到恶劣海况的时候,就会看到甲板上歪歪倒倒一大片,呻吟声、呕吐声此起彼伏,吐到虚弱无力、面色蜡黄的科研人员就这样横七竖八地躺在甲板上,那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但只要到了海试关键时刻,一声令下,科研人员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满血复活”、迅速就位,全神贯注、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海试工作中。
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出差、试验就像家常便饭,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个月。命令一下,任务一来,必须说走就走。久而久之,很多科研人员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随时准备好一个带有日常出差用品的行李包,以防紧急任务可以做到随叫随走。
  不论是在蚊虫肆虐的荒郊野外,还是巨浪滔天的深海试验区,不管是酷暑难当,还是风雪漫天,他们始终和产品一道经历着测试与考验,在激流中撞击,在风浪里沉浮,在逆流中拼搏,这是测试产品,也是验证他们对祖国的那份忠诚。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壮大国家海防事业,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家人聚少离多,甚至逢年过节,家里有紧急情况,孩子三病两痛,都无法及时陪伴身边,甚至很久都失去联络。
  七一〇所有个年轻的技术人员,他出差参加试验时,孩子刚出生,等他回来时,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因为经常见不到父亲,只能电话联系,当别人询问孩子“你爸爸在哪里”时,孩子竟天真地回答:“我的爸爸住在电话里。”
  科研工作,有心酸、有抉择、有牵挂、有离合。但他们深深明白,国防事业强一分,更多的家庭就会有更多一分的安全感。
04
“要对得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七一〇所是我国水中兵器总体技术研究所之一。“所谓总体所,就是担负着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重任,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平。”他们必须对得起这个定位,对得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现在我国已经公开报道过的海军的几大“利器”,都有他们研发生产的各类装备。可以说,七一〇所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领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七一〇所产品研制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信仰贯穿始终,这就是“严、细、慎、实”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水下滑翔机研发领域,某知名大学团队从2002年便开始介入研究,推出产品,比七一〇所早了近10年。但是在2011年一项产品竞标中,七一〇所某部击败了他们,拿下了项目,凭借的就是坚实的基础研究水平和高标准的创新能力。
  七一〇所提出了具有抗流能力的“三节”滑翔机,在水下的行驶速度更快,可以在某些洋流中使用。“当时中标后,该大学专家团队对我们所的一些方案设想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虽然中了标,但是标书中的一些技术指标可能达不到,最终无法交差。”据一位老同志回忆,当时为了证明七一〇所的科研实力,项目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研发,人可以换班休息,但是试验设备必须24小时持续运转。有的科研人员长期呆在试验场地,家人经常半个月也见不上一面。最终,凭借团队协作攻坚,七一〇所交出了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同。从此,在水下滑翔机领域,七一〇所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建所60年来,七一〇所共研制了40余型产品并装备用户,填补100余项技术空白,完成了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精尖创新项目研究成果运用转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四百余项。曾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摘取了国防科研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奖牌。
除了做军品,七一〇所还很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也就是要走军民融合的发展之路。宜昌历任主要领导对推动军民融合都高度重视,湖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霁来宜履新不久就亲访七一〇所,对推动军民融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思路。
  七一〇所扎根宜昌60年了,有一半是宜昌的血液。七一〇人早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宜昌人。七一〇所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建功国防事业的同时,努力为宜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出一份来自于七一〇所的力量。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充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促进了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依托宜昌拥有的稻花香、枝江等知名白酒企业,研发出白酒智能装备及生产管理系统,并成功在企业应用。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成为行业创新典范,引来众多同行的参观和学习,并相继推广到茅台、泸州老窖、古井贡、红星二锅头等近百家知名酒企应用。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上,七一〇所从2007年开始与宜昌市政府合作,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整合全市信息资源,构建统一政务云平台,覆盖“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扶贫济困”各个方面。其中,宜昌网格化管理模式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重大机遇,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这套网格化系统在逐渐走向全国的同时,也成为七一〇所军民融合的又一个拳头产品。
不忘初心,劈波斩浪,六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新时代兴装强军谱华章。站在新起点,七一〇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战略引领,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七一〇所党委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聚焦“制度化十融入式”两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六位一体”建设,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事业的发展优势,阔步迈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记者王莹、曹阳、田小春)

市服务业发展局赴博兴县进行专题调研
息烽县司法行政助推军民共建促和谐
加快推进新时代传习所建设 郭力根深入渝水区分宜县督导调研
古城社区营造:环境改善邻里同心 “社造”初见成效
老两口看病途中“巧遇”老乡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无锡市气象台2018年2月23日17时发布的晚间天气预报
山西省6年免检车辆可直接网上申领年检标
任各庄镇多措并举做好防汛备汛工作
闃滈槼甯傞摱琛屼笟鍗忎細鍙傚姞鐪佺骇閾惰鎽勫奖姣旇禌鑾峰
公积金新政实施首周 京城首套房商贷利率未变
党报专栏评论写作研讨会在甬举行
朝天区因户“把脉施策”扭转困局
2020年四川南向通道计划铁路增至7条、高速增至12条
男子想养狗 盯上泰迪“小情侣” 趁夜盗走
市审计局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暨主题党日活动
醉酒骑电动车一样被刑拘!民警:认定不看广告看国标
上饶县多举措保障中小学生食品安全
南阳市宛城区体、音、美教师“大比武”金华赛区活动纪实
海宁市档案局(史志办)召开“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动员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