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石雕


  一把锤子、一把錾子,敲敲打打、精雕细琢,就能把一块石头雕成人物、动植物、器物等艺术品,精巧细致,栩栩如生。
这就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通江石雕--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曾玉平专注石雕40余年,创作石雕精品,传承石雕技艺。
a历史悠久 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据《通江县志》记载:“通江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称宕渠,西魏置县,唐宋称壁州,其境内石雕最早可上溯到西汉初年。”据《蜀中名胜记》载:“壁州神庙石刻,在今通江县北有元光三年制书。”
通江境内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县城西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誉为“国之瑰宝”。这些雕塑的作者均来自民间,其雕刻技艺以师承方式代代相传、发展创新。
通江石雕所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白绵石、青绵石、汉白玉等;从艺术形式上,可分为浮雕、圆雕和透雕;有吉祥图案、戏剧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日常生活、辟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动物等题材;从流派上看,应属四川广元白花石雕的分支。
最初,雕刻没有图纸蓝本,全靠师傅口传心授,经过长期实践,图形图案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取料后只需在石料上画出大致轮廓,雕刻者即可按照心中的形象进行雕刻,成像后再根据物像的特点着色。传统着色颜料为矿物质颜料,先将矿物质研成细末,再用白酒调和后着色。
从选料、开山、取石到雕刻、着色、成像,通江石雕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既定的歌谣和仪式,特别是佛像、神像的雕刻、着色、装脏、开光、点像、迎神、安位等,有着秘而不宣的独特诀术歌谣和仪式。如开山取料有歌谣:“开山下石,升官戴帽,声叫声应,有叩就灵,送神过后,百事大吉。”
通江石雕集民间绘画、雕塑、建造、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于一体,风格真诚、敦厚、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大胆、夸张、变形且饱满、匀称;形式与内容结合紧密,追求形似和神似的统一,精细处毛发、汗孔可见,写意时神韵舒展自然;不少主题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可据其研究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民风、民俗、民情等。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通江石雕突破了形体外在轮廓的限制和二维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根据记忆和想象,以主观意象的手法将事物概括为符号式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多视点、多层次,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b磨炼技艺 专注石雕40余年
民胜镇位于县城西部20公里处,是通江石雕技艺的中心地带。2009年,通江石雕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为传统美术。曾玉平因其完整掌握了通江石雕技艺,被确定为通江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5月6日,记者来到民胜镇东风村曾玉平家,他正和老伴维修老房子,墙面、房梁都换成了新的,青石板铺成的地坝保存完好,两根莲花底座的石柱看起来有些年头了,阶沿还雕刻了一圈万字格。“这两根石柱是1987年我在山上雕好、找人抬回来的,每一根有4.7米高、直径25厘米、1000多斤重。地坝里的每一块石板都是我上山开采、打磨的。”曾玉平说,“那时候请石匠干活,主人家只需要供饭,现在拿着钱也不一定能请到石匠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江县内修建大桥,16岁的曾玉平是其中一名打石匠。初中毕业的曾玉平爱好美术,便自己钻研,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会雕一些东西,但他感觉自己技艺还不足,遂拜当时的庄园匠屈文礼(其师祖为清末的赵廉金)为师,为唯一嫡传弟子,也是通江石雕第五代传人,主要学习石雕、木雕、泥塑等。
“我跟着师傅学石雕的时候,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查,佛像怎么雕、面容怎么处理等技艺都是师傅口传心授的。”曾玉平回忆,虽然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关于石雕的书籍,但其记载的内容与他所习得的知识略有一些不同。“匠人学艺,还是得跟着师傅慢慢学,其中的技巧照着书是学不好的。”
1989年,曾玉平到德阳环境艺术雕塑厂工作,边挣钱边学艺。“在雕塑厂,有人想学我的技艺就拜我为师,我想学别人的技艺也拜别人为师,通过交流学习,我的石雕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
2003年,曾玉平回到通江,在诺江镇城西村开了一家石料厂,主要承接墓碑、佛像、公园雕塑制作,以此养家,并供两个儿子读完大学。
在德阳环境艺术雕塑厂工作期间,曾玉平参与过许多著名雕塑的制作,如德阳东佛山公园“滚龙抱柱”“日出东山汉白玉环艺雕塑”,苍溪嘉陵江桥头的桥栏浮雕,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像”,松潘、平武的红军长征雕塑,什邡市的罗汉堂雕像,北京颐和园的拱形圆门图案、小桥流水图案、皇家院落和庄园图案浮雕等。
在曾玉平的石雕作品中,有一款用硖石雕刻的带盖子的砚台,卖到了台湾、香港。“硖石是黑色的,质地细腻,通过镂空、抛光,砚台上雕的龙须十分精细逼真。”曾玉平介绍,还有用汉白玉雕的小狮子,栩栩如生。
在通江,曾玉平参与了县城红军广场浮雕制作,县城壁山坡、民胜镇五显庙和观音崖、永安镇重石寨、麻石镇禹王宫、长胜观音崖等地的雕塑都是曾玉平独自雕刻的。“墓碑以浮雕为主,佛像则大都是圆雕。”曾玉平说。
c传承困境 学石雕的人越来越少
为保护和传承通江石雕技艺,从2008年开始,通江县文化馆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通江石雕的文字、音像、图片及实物资料;设立传承人保护基金,开展传承人培训;编写乡土教材,让石雕技艺及其作品进入中小学课堂;举办学术研讨和交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小规模成批量生产石雕产品,使其逐步走向市场。但因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通江石雕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我主要用白绵石、青绵石做石雕,既结实又好看。”曾玉平介绍,他雕刻用的工具有墨斗、尖錾子、扁錾子、锤子、小扫帚、尺子、小电锯等,装了满满一撮箕。“这个墨斗是我学艺时用的,40几年的老古董了,现在还能用。”曾玉平说。
曾玉平告诉记者,现在雕刻行业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他的石料厂也采用了半机械化。“相比手工雕刻,机器刻字的速度快一些,但有的细节还需要匠人手工处理后才会有灵气。”曾玉平说,他先用机器切割、拿平石料,再手工雕文字、花纹等。手工刻的字会出现一个v字底,而机器刻的字没有;机器雕刻的眼睛不形象生动,手工雕刻的更有眼神。
“学习石雕,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美术功底,这样在雕刻时才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分出层次、深浅。”曾玉平说,要先学浮雕,只需要雕刻一面,相对简单;然后学深浮雕,即半圆雕;最后学立体雕塑,即圆雕。抽象的雕塑艺术难度大;花草容易雕刻,有生命的难雕刻,特别是人物的神态不好把握。
曾玉平今年61岁,收了4个徒弟,他们的年龄都是50几岁了。“跟石头打交道,容易把衣服弄脏、劳动强度大不说,关键是粉尘大,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没几个人愿意学了。”因多年从事石雕作业,曾玉平的嗓子不太舒服,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真担心再过几年,这门手艺要失传了。”
“2014年以前,石狮子的需求量较大,现在相对少一些了,我们做的也大都是墓碑和庙宇里的佛像。”曾玉平说,很多人只看重石雕的经济价值,不重视其艺术价值,而石雕的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并不能很快实现,所以学习石雕的人越来越少了。
曾玉平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干石雕,近几年他接的活也少了,就在老家给自己和老伴做墓碑,称为“活事业”。记者看到,墓碑上雕刻的笑童戏双狮、龙凤呈祥、文武双全、岁寒三友、鹿鹤延年等十分精巧,生动传神。“等老房子维修好了,我准备把石料厂搬回老家,减少接活。如果有人想学石雕,我还是会本着传承人的义务免费教学。”

霸屏三大电商平台之后,OPPO K1再次收获超高好评
市区奎山公园内新安装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
再塑党的形象的伟大工程
深入推进小学“星光大道”赛课2017年度总决赛
全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
通江石雕
秦都有奖举报办法激励全民参与生态治理
暖通十组楼下路面旧貌换新颜
市2018年春运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昨天召开
旌德县旌阳一小开展全省第9个爱国卫生法治宣传周活动
市运管局联合三县开启全方位打击非法网约车专项整治行动
长沙市“公仆杯”篮球赛浏阳举行
驻市中级法院纪检组召开司法监督员座谈会
宝安举行新版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秦皇岛开发区教育系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
推广“文明餐桌”践行“光盘行动”
两湟连接通道有望年底通车
省文化厅领导赴徐州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蚌山区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第二社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时评】我们需要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