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丽的演出服饰和道具,没有声名远扬的专业演员,村头路口是舞台,农民朋友是观众。在汝阳县南部边区,活跃着一个成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草根剧团”——鸡冠山豫剧团,它日渐成为四里八乡农村群众的贴心剧团。
剧团演员在认真排练
没有华丽的演出服饰和道具,没有声名远扬的专业演员,村头路口是舞台,农民朋友是观众。在汝阳县南部边区,活跃着一个成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草根剧团”——鸡冠山豫剧团,它日渐成为四里八乡农村群众的贴心剧团。
1 “草根剧团”活跃乡间
“改革开放喜事多,人民生活奔小康。党的建设更完善,服务群众很周详……”近日,汝阳县王坪乡两河村大石窑组的护林队大院内热闹非凡,鸡冠山豫剧团的演员们吹拉弹唱,紧张忘我地排练着戏剧。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闲下来就喜欢唱几句,长时间不唱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村民李妮每天5点半就起床锻炼唱功。
“我们团的33名演员都是大石窑组的村民,在农忙和务工之余到附近村镇巡演。”51岁的剧团发起人李平稳说,由于经费少,剧团的交通工具就是演员自家的三轮车、面包车等。要去稍近一点的村子,基本靠两条腿步行。
演一场戏基本上能落下千元左右,分到每个人的手里大概30元,连饭钱都不够。“虽然钱不多,但大家浑身都是劲儿!只要大伙爱看戏,不给钱我们也要演。”演员刘保元说。
为了让周边村镇的群众能看到好戏,他们把戏剧送到农家小院、庙会集市。据统计,自2014年1月重组至今,鸡冠山豫剧团演出50余场,观众2万余人次。
2 自掏腰包重组剧团
20世纪90年代,大石窑组的剧团倍受乡邻喜爱。“每到一处,戏台一搭,不久便聚起大堆看客。演员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下笑语不断,掌声阵阵。”70岁的村民时建枝回忆。
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村民外出务工,该剧团日渐衰落,最终解散。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解“戏瘾”,村里偶尔花钱请外面剧团来唱戏。
“在舞台下看戏,整个人身临其境。在电视上看戏,哪有这种感觉?再说了,村民有不少会唱戏的,为啥花钱请别人来唱?”自幼听着戏剧长大的李平稳,无法排解对往日在家门口看戏的怀念。
2014年1月,李平稳再也坐不住了,他和李献敏、朱国庆商量后,决心重组剧团。家家户户翻腾个遍,只找到几件旧戏服、几台旧音响,三人便以个人名义贷了3万元。两河村村委会被他们的热情打动,也为剧团提供了1万元。
因当地处于鸡冠山,李平稳三人便以此为剧团命名。剧团重组的消息传出后,大石窑组125口人中有33人报名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0岁,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齐全,服装、灯光、音响、舞台等保障工作样样有人干。
3 小舞台唱响“好声音”
剧团的重组,让之前靠喝酒、打牌消磨时光的人精神抖擞,纷纷拿起20年前的板胡、边鼓、笙等乐器,开始排练起来。老百姓爱听经典剧目,也喜欢新戏,他们一直努力求新求变。
党的十九大结束后,剧团和县文化馆联系,找来《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懒汉脱贫》等剧本,组织全团演员学习,将“以人为本”“精准脱贫”“党的建设”等热词编入通俗易懂的戏词,搬上了戏台。
李平稳说,在新农村建设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这为草根剧团提供了丰富的演出题材。他们正在联系本地和邻县的戏剧老师,创作更多新剧目说身边的事,演身边的人。
剧团多在露天场地搭台唱戏,戏台曾多次被大风刮倒,演员们每每拉幕布、护音响,一个个灰头土脸。等大风过后,他们重新搭好舞台,继续演出,热情丝毫不减。
王坪乡文化站站长申宏说:“一方小舞台,成为鸡冠山豫剧团施展才华的大天地。一出出戏剧,唱响了党的‘好声音’,演绎出老百姓幸福欢乐的新生活。”(洛阳日报记者 姜明明 通讯员 李素云 文/图)
林宝金李建辉调研城乡规划建设提升年重点项目
地下50米污水乘“高铁”输送 东湖深隧工程正式掘进
终于等到你!社区越剧团面临“老龄化” 3位青年接班人加入
我市两个省级质检机构通过省质监局验收
莲花县开展“扫村扫户” 推进信用创建
鸡冠山豫剧团唱响乡村好声音
翔安区图书馆昨恢复开馆 装修升级配套活动更丰富
市统计局党员干部赴省监狱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发生4.3级地震,震源7千米
霞浦取缔溪西库区非法砂石场
个人征信报告查询点 成都增至32个
市国资委下茬深化作风整改
随州市水利局组织观看我市综治成果展
咸宁市领导为市委党校学员作强军建设专题报告
鸡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法治建设年工作情况
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范正安上榜非遗保护先进个人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情况
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邓兴顺检查少儿公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