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夹一河”的地貌特征,让大谷峪村有着“小江南”的美称。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杨宁 摄
大谷峪村村民驾船出行。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杨宁 摄
通讯员付昌安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见习记者卓嘉 实习生杨宁
南河之美,美在山水。
发源于神农架的南河之水,流淌在深山幽谷之中,蜿蜒30多公里。南河大坝建成后,南河便形成了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如今,从南河镇乘船逆流而上,但见两岸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河面碧波荡漾,湖光山色酷似长江三峡,于是便有了“南河小三峡”的美誉。
大谷峪村,这个地处南河镇最南端的小山村,扼守着“南河小三峡”景区的最上游,坐拥“小三峡”之一的五龙峡。
如今,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个曾“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正变成乡村旅游的热土,朝着南河之上最璀璨的旅游明珠华丽变身……
曾经“出入只有一条水路”
10月10日,记者走进大谷峪村。正值工作日,没有游客,村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挖掘机轰鸣,推土机来回穿梭,十来名村民正忙着硬化村里的道路。“我们正在加宽已建成的通村公路,另一条通往南河镇的公路也在加紧建设中。”大谷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宗鑫说。
大谷峪村山清水秀,虽然拥有先天的“高颜值”,多年来却只有一条水路通往外界。
已经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宗鑫告诉记者,大谷峪村地处南河镇最南端,东邻龙滩村,西接白水峪村,南接赵湾乡,北靠南河水库。
2010年以前,大谷峪村没有通往外面的公路,村民们出行只能依靠南河上的木船,而且只能到达南河镇。
62岁的村民周常友说,村民赶一次南河集,或家有急事要出村,只能乘坐每天早上开往南河镇的木船。三个小时后,从南河码头下船,还要坐7公里的中巴车到集镇。匆匆办完事,又得往回赶,再乘船返回,等回到村里已经天黑了。
对此,村党支部书记张宗鑫深有体会。“没有公路,到镇上开会经常迟到挨批评。”张宗鑫说,后来镇上开会,都要提前一天通知,不然当天无法准时赶到。
要想富,多修路。连出山的公路都没有,大谷峪村怎么致富?“没有路,村民做的扫帚很难运出去。”周常友说。
大谷峪村盛产竹子,村民有制作扫帚的手艺。然而,没有公路运输,只能靠水路辗转外运。这样一来,成本都浪费在路上了,村民到手的钱很少。
据了解,大谷峪村有两个村民小组137户455名村民。虽然人不多,但除了3.2万亩山林,耕地少得可怜。“山高、天寒、地薄,种下作物也难有好收成。”张宗鑫说,“能收回成本还要感恩老天爷的厚待。”
村民穷,村集体也是一穷二白。虽然有三万多亩山场,还地处南河小三峡的核心地带,但均无法转化成效益。没有钱,村里即使想修路架桥,也只能想想而已。
无奈之下,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了大谷峪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修通公路成为致富的开始
不通路阻碍了大谷峪村村民走出大山致富,这块“拦路石”必须搬掉。
2007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谷峪村开始修建通往大山之外的第一条公路。
这条路虽然只有5.5公里,却用了整整4年时间才修通。
“两边全是悬崖峭壁,光炸材就用了29.5吨。”回忆当年修路的情景,张宗鑫感慨地说。
因修路资金有限,为了尽快把这条路修通,大谷峪村的父老乡亲带着热水和干粮,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张宗鑫说,开山修路,原本可以使用挖掘机,然而,租赁一台挖掘机一个月就需要支付3万元费用。没有钱,只能发动村民上阵,用最原始的方式修路。
当时,为了修路,村里六十多岁的老人都上了。每天一大早,大家带着馍馍和水,步行到施工的地方。技术人员提前一天把山炸开,村民们再来把石头搬开,清理出路坯。干到中午,大家点燃一堆木柴,把馍馍烤热后就着开水吃。餐后,大家接着干。就这样,大家用蚂蚁搬家的精神,用4年时间把这段路修通了。如今,这也是大谷峪村通往山外唯一的公路。
有了公路,村民就可把制作的扫帚卖出去,而且外出赶集、就医、办事也方便了。张宗鑫说:“遇到了急事,叫个车就出去了,从公路上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南河镇,比走水路能节省一个半小时,而且随时可以出发。”
有了公路,村民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但依靠什么致富,又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2014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襄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成为大谷峪村精准扶贫的包保单位。
沈景莹是襄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大谷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大谷峪村第一书记。他介绍,2014年10月,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开展帮扶工作。开始,他们计划通过投入资金,帮村里搞种植和养殖产业。但一年下来,扶贫工作队感觉通过种植和养殖无法帮农民脱贫,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种植和养殖都无法形成规模。
怎么办?村里的风景不错,而且还有历史悠久的名胜景观。能不能在这上面想想办法,闯出一条致富路呢?
沈景莹提出自己的想法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认为大谷峪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搞旅游开发投入太大。
在部队待了25年的沈景莹有一股拼劲。他想,没有钱,但能不能找一个突破口,不花钱或少花钱,也可以发展村里的旅游呢?
于是,沈景莹带着村里的干部到省内外多个乡村旅游搞得好的村进行考察。一圈下来,他信心更足了:“那些搞成功的村,除了交通便利外,其他资源根本不占优势。大谷峪村有这么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家能做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好?”
沈景莹积极向局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于是,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大谷峪村开始向乡村旅游名村迈进。
无限美景大谷峪
沈景莹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拥有上百个qq群、微信群,在“户外圈”有较大的影响力。
为了把大谷峪的美景宣传出去,他邀请部分户外群友来村里开展户外活动,并把活动做成资料,在户外群里广泛转发,以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
很快,蜂拥而至的户外群友在村里“踩”出了20条徒步穿越路线。扶贫工作队把这些路线制成图表,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在不同的渠道发布,以吸引更多群友前来。
随着到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扶贫工作队动员7名村民成立了向导队,每当有户外群友前来玩徒步穿越时,这些村民便充当向导,每人每天可赚100元服务费。
一些游客来村里玩,不少人想到水面上体验,于是,大谷峪村游船队也成立了。目前村里已拥有8条游船、5个皮划艇。
要想让村民增收,必须要让前来游玩的客人留下来。于是,扶贫工作队动员有条件的村民开办集吃、住于一体的农家乐。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大谷峪村由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已有5家。这些农家乐,少的每年收入四五万元,多的收入十几万元。
村民增收了,还要让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2017年年底,大谷峪村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开放。中心集吃、住为一体,可同时接待50多人。
为了让更多村民增收,扶贫工作队又动员村民种有机蔬菜,养殖土鸡、土猪,然后由村游客接待中心从村民手中收购。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今的大谷峪村已成为南河上璀璨的乡村旅游明珠,每年前来游玩的游客近2万人次。村里还吸引了学校组织学生在此举办夏令营和电影剧组前来拍戏。
今年暑假,河南南阳的一个学校组织了1000多名学生分批来到大谷峪村开展夏令营,时间长达一个月。8月中旬,由中国和法国合作拍摄的电影《订亲》剧组进驻大谷峪村,130多人在村里待了14天。剧组在村里吃、住,为村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
在村里开农家乐的周宇明、张先英夫妇,就因为夏令营和剧组的到来,增收5万元。
昔日贫穷的山村,因旅游发展,吸引了年轻人回归。31岁的周庆辉放弃了在外收入不错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做起了一名网格员。他的爱人则被村里推荐到学校学医,毕业后将回到老家,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届时,大谷峪村将首次拥有自己的村医。
如今,大谷峪村又在修建第二条通往山外的公路。这条路修通后,从南河镇过来的游客可以节省13公里路程。
对于大谷峪村的未来,扶贫工作队已有了具体规划——依托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村里建一个科普基地,吸引大、中、小学生前来接受科普教育;利用村里的土坯房等遗存,建成一个文学创作基地;恢复古法造纸,重现南河纤夫等游览项目。
未来的大谷峪村,无限美好。
宁远:“真情”融化瑶山冰雪
合江:两人持“枪”打架吓坏众人 原因太搞扯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共享住宿“订单”同比飙升七成 行业标准望年内出台
亚邦股份迎来新老交替 许芸霞就任董事长 图
美丽大谷峪 幸福旅游村——旅游扶贫乡村行系列报道之八
浔阳小学数学组开展第四次磨课活动
鄄城已完成今年棚改任务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2018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港北区召开第二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
高碑店市提前实现财政收入首季“开门红”
民进沈阳市委召开十四届二次全委会
湖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省教育厅维稳办一行来市工商职业中专视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四川: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专门部门受理群众投诉
杭州文广演艺集团送来秋季“大礼包” 神秘园音乐会重磅开票
市领导到潮安调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
清徐县人社局企业养老中心积极推动基金征缴发放工作
宿州市举行2017年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市直机关干部大讲堂第六期开讲:交出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合格答卷
【2018洪城创业故事汇】致力打造乐高教育王国的青年企业家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