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开封民间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的传说。后经考古发掘证实,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八朝古都,在开封这座城市的地下,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叠压在今开封城之下最深处也是最早的城池,是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城。但在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贲进攻魏国,由于大梁城池坚固,久攻不下,王贲便引鸿沟水灌大梁,大水围城三个月,最终城破,大梁城在滔滔河水中成为废墟,魏国灭亡。
魏国衰微 国家命运早已注定
开封是一座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岁月的洗礼使这座城市有着非同一般的从容和气度,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八朝古都,由于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在开封城区地下自上而下依次叠压着清代开封城、明代开封城、金代汴京城、北宋东京城、唐代汴州城和魏都大梁城6座城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像厚重的历史书页一样层层叠加,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
“城摞城”奇观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里,最早进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开封的“城摞城”横截面,厚重的城墙砖上标注着每一层所属的朝代。而“城摞城”在河南馆显得更加突出。进入河南馆“藏宝馆”,需要通过一个从地上进入地下的通道,而这个通道的两壁就是开封“城摞城”从上到下的土层,每个土层都有它所属朝代的瓷片、砖木,并且标注着它所属的朝代——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宋东京城,金、元汴京城,同时还有现代的开封城。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令人感慨城市的沧桑变迁。
叠压在今开封城之下最深处也是最早的城池,是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城。据《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魏惠王为了避开强秦侵扰,向中原地区发展霸业,于魏惠王六年将国都由安邑迁至开封,兴筑了大梁城。后经魏襄王等人140年的经营,大梁城发展成为“人民车马往来,日夜不休”的名都大邑。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派大将王贲进攻魏国,由于大梁城池坚固,久攻不下,王贲便引鸿沟水灌大梁,大水围城三个月,最终大梁城破,魏亡。大梁城在滔滔河水中成为废墟,从此衰落。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认为,魏国的灭国是早已注定的,而秦统一东方诸国则是大势所趋。“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具有了压倒六国的优势,但由于连年战乱,秦国的损耗也相当大。然而,东方各诸侯国并没有因此而联合在一起,反而是相互攻伐。”李玉洁说,如公元前256年,楚国灭掉了鲁国;公元前254年,魏灭卫国;次年,燕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乐乘大破燕军,追击五百余里,围困了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地求和。这些国家的国力在冲突、战争中一步步被削弱。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秦国看到信陵君对诸侯有一定的号召力,并有指挥战争的才能,于是使出了反间计,使得魏国免去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也因此酗酒消沉而死。
信陵君逝世后,魏国失去最后的顶梁柱,灭亡的结局已经注定。
王贲攻魏 大梁城危在旦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是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龁、麃公等为将军”。此时,名义上的周天子已不复存在,秦国的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秦国在六国中最想消灭的国家是哪个?答案无疑是魏国,因为秦国和魏国可以说有世代的血仇。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08年,魏国攻打秦国的河西之地,此时的魏国有吴起、李悝、西门豹等一些名将贤臣。特别是经过吴起改革军队,使得“魏武卒”威震中原。
但此时,魏国的国力已经非常衰弱了。早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魏国经过伊阙之战后,精锐军队便已经损失殆尽。当时,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被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败之后,魏、韩两国割地求和。魏国割让河东之地400里,韩国割让武遂之地200里。
公元前274年,秦国再次起兵攻魏。秦军势如破竹,一直攻至魏都大梁城下,斩杀魏军4万余人,并占领魏国4座城池。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逝世。秦军没有了忌惮,立即发兵攻魏。
兵分两路的秦军势不可当,没有了信陵君的魏军不堪一击,魏国一下失去了20多座城池。从此,魏国就处于被秦军三面包围之中,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魏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此后,秦军把注意力集中在赵国,但仍不断发兵蚕食魏国。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杨端和等将领再次率军攻击魏国,攻占了许多城池,秦国疆界直达魏都大梁城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贲率领秦军十万,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占领楚国城池十余座以震慑楚军,然后集中兵力北上,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突然袭击魏国。王贲率领十万秦军,一路摧古拉朽,很快就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
在秦军的围困下,大梁已然是座孤城。而其他诸侯也不会前来救援:韩、赵、燕已经相继被灭,赵、燕两国的残余势力分别龟缩在代地和辽东,自顾不暇;楚国也在苦苦应对秦国大军的逼迫;齐国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享受太平日子,更不会插手此事。所以,魏国被灭是水到渠成的结局。
引水灌城 大梁城破魏王出降
已经成为孤城的大梁,一时间却让秦军没了主意。这座城市却有着悠久而光荣的抗敌史,齐军、秦军无数次攻到城下却再也进展不得。
这要归功于魏惠王当年营建大梁时的苦心。此时,魏武卒虽然已威风不再,但是魏军坚守城池,秦军攻城多日都不能攻克,还伤亡惨重。大梁城不但城大墙深,周围还有纵横交错的水网,既可以补给大动脉,又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攻势。这一防御体系让每一支攻打过大梁的军队很是头疼。
大梁的城池修得异常坚固,而且城内粮草充足,足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秦军无论是强攻还是围困,都无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王贲经过分析后认为,大梁城虽然异常坚固,粮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
王贲见秦军久攻不下,观大梁城地势较低,又因黄河、鸿沟离此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引黄河水入鸿沟,再掘鸿沟,水灌大梁城。最要命的是,当时的城墙不是石头或者砖砌的,而是夯土修建的。
在此之前,魏、韩等国围攻晋阳城采用的就是引水灌城的方式。采用此方式攻城,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条件:不但城池周边有较大水源,而且被攻击城池的地势比水源低。当时,大梁城周围遍布河网,沟渠纵横交错。在和平时期,大梁城周边的河网既有利于航运,又可促进农业发展。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在城防战中,它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并被对手利用,结果便出现了水淹大梁的局面。
在一个疆域广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中,大梁城这样的建都方案是科学的、可行的。因为帝国的防御力量都在边境或交通要道上,这实际上等于把整个帝国看成是一个大都城:在边界或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建立战略要塞,这些要塞就是城防工程,敌人若长驱直入攻取国都,就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在国家强盛的时候,这种建都思路是非常先进的,比如:魏国早期很强大,大梁城经济繁荣,而防御弱点无人重视。而当其衰弱之后,其优势就变为劣势了。
于是,王贲下令,一部分军队围困大梁,另一部分去掘开鸿沟等河流的大堤。王贲的决堤令下达后,几万秦军士兵立即不分昼夜地挖掘河堤。很快,大堤被掘开,河水替代了秦军的千军万马,从三面涌入大梁城。
当时正是大梁的春汛时节,时常下雨,因此水势越发浩大。大梁数百里范围内成为水上泽国,无数人葬身水底。最糟糕的是,经过三个月的浸泡,大梁城土质的城墙已经渐渐松软出现坍塌。无奈之下,魏王假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开城投降。不久,大梁城上竖起白旗。水势退去后,魏王假携王室成员出城投降,存续了179年的魏国彻底灭亡。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中写道:“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此战秦军虽然是一路凯歌,可是大梁城能在滔天洪水中矗立三个月,也足以说明魏国军队和百姓有着顽强的抵抗精神。
魏国灭亡后,还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政希望感谢安陵君(魏国的属国安陵国的国君),就用十倍于安陵国的土地(大约五百里)与安陵君交换,可安陵君却表示拒绝,安陵君的理由是:安陵国是魏国国君所册封的,我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较量,最终使秦王折服。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唐雎不辱使命”,被记载在《战国策·魏策》中。
魏国灭亡后,秦军挥师向东,占领了魏国全部的土地,秦国在这里设置了砀郡。
南郑区多措并举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陕西:多措施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落实扶贫政策 惠及贫困群众
57个病种收费有了最高指导价
航班恢复运行
【八朝古都·魏】水淹大梁:一代强国就此亡
九江海事局容缺受理加班发证受称赞
考生注意 今天我市局部有雨
王毅会见缅甸国务资政府部部长吴觉丁瑞
布吉打造凌道扬故居文化品牌
文峰区四举措做好2018年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平泉精准识别贫困户对症下药施“良方”
遮挡号牌,电子眼也能看得见,照罚不误
合川:双槐镇法治德治善治“多元共治”创新社会治理
全市职工演讲比赛圆满结束
2018年市检察院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汤家桥公交总站综合体一期月底交付
市外侨办慰问生活困难归侨
遂宁二中教师版画作品获全市一等奖
濉溪县濉芜产业园区开展“爱在园区•情暖万家”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