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在制作鱼糕。
从去年开始,罗军开始捡起自己在家乡的老手艺,做家乡的一道特色菜——鱼糕,没想到在网上一下就“火”了,今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餐桌上的节日》节目组找到他,讲述了这样一段跟美味有关的家庭故事。
今年54岁的罗军,一直在湖北农村生活,既是一把务农好手,也是老家镇上有名的厨师。2012年,他用自己的双手供两个女儿念完大学,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人生使命。
为了帮助女儿照看孩子,2015年,罗军从工作了30年的主厨岗位上退休,来到广州成了“老漂族”。在广州,他一面帮助女儿照看孩子,一面想着自食其力“创造价值”。
他有个心愿:希望能靠自己的劳动,帮女儿早日实现在城市里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他们被称为“老漂族”。
今年54岁的罗军,就是这样来到广州的“老漂族”。
“老漂族”的新生活
番禺区沙滘东路一栋民宅的顶层,是罗军在广州这座城市的“新家”。三年前,他下定决心告别生活了半辈子的乡村生活,来到大女儿罗晓慧工作的城市。来的时候,他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女儿带孩子。罗军的小外孙那年3岁,女儿不愿意让孩子成了人们眼中的“留守儿童”,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然而,繁忙的工作又疏于对孩子的照顾,罗军和妻子不得不承担这一角色。
对于“进城”这件事,罗军和女儿始终有不同的看法。在罗军看来,趁着自己还能劳动,靠闲时餐馆帮厨,忙时务农耕田,还能为孩子们“积攒”点财富,而不要太早成为负担。
而两个女儿心里想的是:让父母出来带孩子是个需要,也是个借口,原因是不希望父母种地那么辛苦。而且,父亲由于吸入过量油烟和长期站立,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且日复一日地插秧、割谷子、栽油菜,期间还不定时冒酷热去抽水、打农药,十分辛苦。“反正将来父母是要跟着我们一起,不如早点让他熟悉城市生活。”
当然,无论怎么说,罗军还是最终放下了自己在老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熟悉事业,重新开启了新生活。
天台上的“私人天地”
来到广州后,罗军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除了早晚到幼儿园接送孙子,晚上给全家做上一顿晚饭,并没有太多事。有时候,罗军从天台上望着沙滘东路拥挤的民宅、繁忙的路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总会想起家乡的日子。
罗军租住在一栋民宅的天台,住房旁有一块空地,“有点像家乡的小院子”。随着一年当中最热季节的到来,天台格外炎热,不过为了省钱,罗军没舍得去买空调,“架着一台落地式的电风扇,日子也没那么难过。”在夫妻俩的卧室旁边,是一间厨房与餐厅功能二合一的小房间,也就是一大家人吃晚饭的地方。罗军前思后想,“准备去买一台空调装在这里,让全家可以吃一顿凉爽的晚饭”。
“住天台也有住天台的好处。”比如,他们在天台上种了些瓜栗、番薯藤,让本来灰色空旷天台多了几分生气。罗军喜欢天台,这让他在拥挤的城市里找到一片自在的空间,虽然这是一个公共的区域,不过邻居快递小哥早出晚归的,似乎并没有太多时间来欣赏它,更多时候,是罗军的“私人天地”。
今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餐桌上的节日》(下简称:《舌尖3》)节目摄制组来拍摄时,也就是在这样的天台上完成的。
罗军与妻子、女儿在一起。
“赚钱养活自己”
2015年,初来广州的罗军其实并不适应。他以前是家里的顶梁柱,靠努力劳动赚钱养家,现在虽然两个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他那么拼命了,他却并没有闲下来的意思,“换了一个地方生活,也不想给孩子们增添负担。”罗军想的是:先赚钱养活自己。
不过,他思来想去,“在城市,种田的技能毫无用武之地,做厨师的话,又没有时间照顾外孙。”于是,他观察周围的人,发现承包一栋民宅做小旅馆或许是条出路,而且全家人的住宿问题也解决了。在家人的帮助下,罗军盘下沙滘东路的一栋民宅用来出租。这栋民宅比较旧,以长租客为主,正好满足附近工厂里工人的需要。不过在罗军接管之后,经过他的打扫,“附近的居民都说这里从来没这么干净过”。
这栋楼五楼天台本来之前堆满了垃圾和大件的废床垫,长年累月无人清理,几乎成了废墟。罗军花了一两周的时间,每天有空就去楼上一桶一桶地把垃圾往下提。天台变得干净整洁了,大件废品整齐地码在一个角落,而后他又开辟出一块小菜地,种上了茄子和辣椒。原本荒废的天台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住客愿意拿被子上去晒,孩子们在上面玩滑板车。太阳落山后,孩子们还可以到搬一把凳子坐在那里看星星和月亮。“广州晴朗的天空还是很多见的,有时候月亮格外明亮,像挂在对面房顶上的一盏灯。”
闲下来心里不踏实
在这样的民宅聚集区,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往往很小,有的不到40厘米,缝隙中堆积了不少两栋楼的租客扔下的垃圾,由于平时根本就看不到,长年无人清理。罗军就从二楼把自己吊下去,在这个转身都困难的地方,把垃圾一点点清理出来。
虽然如此,这栋楼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好转。2016年,随着附近工厂的搬迁,工人们都提前回了家,租客几乎走光了。罗军再也找不到事做,多数时候是坐在一楼,开着电视,守着这栋楼的安全。突然闲下来,他心里觉得很不踏实。
对劳碌了一辈子的罗军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孤寂更可怕。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就在那一年,他的头发不知不觉白了不少。
“鱼糕大师傅”
到那时,罗军的小女儿罗晓晓才想到帮父亲把丢掉的手艺捡起来。
罗军有一手做鱼糕的好手艺。在湖北荆州宜昌一带,鱼糕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头菜。每年到了年关,镇上的人就会找到被誉为“鱼糕大师傅”的罗军,排队从他那里筹备一点年货。因为要鱼糕的人太多,老顾客都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预订上。每每在外面吃到父亲做的鱼糕,得到食客们的赞美,罗晓晓“心里都非常骄傲”。
女儿劝他试一试,设备也不复杂,“有一个蒸鱼糕的蒸笼、一个存储鱼糕的冰柜和一个食品封塑机就可以了。”
罗军开始有点动心了,决定重新拾做鱼糕的手艺。从去年开始,罗军摸索到了一些窍门,如选材是最重要的,他买鱼都是赶早,五六点钟去菜市场拿到第一批最新鲜的活鱼。他选到肥美的活鱼后,做鱼糕就正式开始了。
鱼糕选取的是鱼肉亮白透明,肉质鲜嫩的鲢鱼。第一步是剔鱼肉。为了保证鱼糕的雪白和高品质,罗军只取最肥的白肉。这道工序很耗时,要一块一块地剔,非常考验刀工。剔完后,在剔掉的红肉上看不到白肉,而在白肉上也看不到红肉。
然后是切葱白的环节,“只要葱白不要葱叶,否则就会将鱼糕染上别的颜色”。
接下来,就是分离鸡蛋清和鸡蛋黄,“如果出现散黄,也会让鱼糕变色。”他把鱼肉瓤剁碎后倒进蛋清液中,加一小碗淀粉勾芡,“淀粉和鱼肉有一个严格的比例,淀粉太多,就会糕质偏硬,少了则鱼肉不能黏合”。
最后,要在里面加入自己熬制的上好猪油,“添加的猪油,口感上没有任何猪肉的味道,也不会出现小块小块的肥肉粒。”接下来,就可以上笼蒸制了。蒸制时间的长短,也要看经验。“我们一直使用的液化气,一坛液化气在使用的过程中火力也是有变化的。”罗军总能把握住最佳时间。
鱼糕出炉后,还要在表皮上抹上金黄的蛋黄,再上笼蒸制,短暂的几分钟后,一道鱼糕就完成了。鱼糕刚出蒸笼时,再抹一层芝麻香油,封住鱼糕表面,避免直接接触空气变质。
从凌晨开始做到鱼糕完成,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
寄托鱼糕的“梦想”
一开始,罗军做的鱼糕大部分用来送朋友,“大多是送给家乡人尝一尝家乡的味道。”小部分是朋友圈的朋友少量的预订。最开始,罗军还想把鱼糕放在家附近的餐馆和菜市场代卖,女儿就挨家挨户在家周边寻找,但毕竟这是一道特色的家乡菜,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吃的人非常少。
后来,罗晓晓开始在网上发起众筹,“想看除了湖北的朋友,还有哪些地方的人喜欢吃。在一个论坛上的美食板块分享后,开始有十几个‘吃货’联系我,都是重庆、云南、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自此开始,鱼糕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就这样,“父亲做鱼糕、女儿跑市场”的格局就形成了。
罗晓晓将自己这位“闲不住,不市侩,勤劳,善良”的父亲与鱼糕的故事放在网上,引起网友的关注,更引起央视《舌尖3》摄制组的注意,并前来录制。今年3月,央视《舌尖3》播出后,罗军成了名人。
现在,这位父亲还在广州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鱼糕。他心中有一个新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双手,让全家能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颍泉区“三轮齐驱”助力就业脱贫
蚌山区第四社区开展“我与党旗、国旗合影”活动
珠海交通集团对口帮扶丰村村 建成产业扶贫项目15个
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LKT公司签署深化合作协议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中国梦·践行者】"舌尖"上的广州老漂族:用家乡传统手艺重启人生 制作的鱼糕登上《舌尖3》
“天天快赚”下的诱惑(三)
我的理想
省运会常州诞生首金 15岁小将喜获摔跤金牌
刹车失灵酿祸端 消防官兵急施救
常德市第十七中学:隆重召开2018学年秋季开学典礼
2018中俄边境城市展览会暨黑河市大黑河岛国际经贸洽谈会开幕
利州区搭建“三个平台”提升转移就业质量
我市部署学生减负及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工作
女子接到诈骗电话整6小时不敢挂 被骗10万余元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九江实验中学迎接2017—2018学年度党建目标管理考评
大叔痛风20年酒肉不忌 乱吃药拖延病情引发多种并发症
亲山近水共享绿色福祉
灌云县海洋与渔业局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海洋与 渔业摄影作品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