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赶上新高考了:文理不分科、英语考两次,还有……


不分文理科、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走班教学……高考改革备受关注。按照改革方案,湖北新高考改革从今秋入学的高一新生中开始实施。在三年后的高考,即2021年高考招录中,将全面实行“两依据一参考”政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随着全市34所公办高中高一新生的正式开学,新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作为湖北新高考第一批“尝鲜者”,这批学生将面对一种全新的高中教学模式和高考模式。那么面对新高考,学校教学会有哪些变化?家长和孩子又需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为“新高考”做准备
各校开足开齐课程
虽然湖北目前还没出台新高考相关实施细则,但大的高考改革方向早已定下。对于新高考改革,我市早已着手准备,特别是今年暑假,市教育局组织了一系列讲座、报告会、调研等,各所高中学校还派老师到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学习,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高一新生仍将使用旧教材,高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与“旧高考”下的高中课程相比,各所高中学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已为“新高考”做准备。他们不仅开设了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9门课程,信息通用技术、体育健康艺术等课程也都按课时开足开齐。襄阳四中教务处主任李自斌告诉记者,“这些必修课,学校在高一一定会开足开齐,所以希望家长和学生不要有传统分科的想法。学生必须把这些课程学好,因为只有学好了,才能为高一结束后的选课走班创造条件”。
“高一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开足、开齐所有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这些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判断。”襄阳五中副校长陶坤元说。
三年后,首批新高考“尝鲜者”将面临“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录取模式。为了让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等各方面适应新高考要求,各高中除了增加校本课程外,在课时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一节课由45分钟缩减到了40分钟,这样一天就可以增加1节课的课时,便于校本课程的开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对政治、地理、历史课时不足进行补充。”襄阳四中高一年级副主任马海俊说。
另外,受文理不分科的影响,新高考下的课程考核,学考难度将比以往降低,这将对高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比如,由于数学不再分文理科目试卷,所有同学用同一张试卷,数学试卷整体难度呈降低的趋势;英语学科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英语学科的分差也将缩小,因此,新高考下,语文学科显得尤为重要。襄阳五中教学副校长陶坤元称,越是顶级的学生,越拉开差距的学科就是语文学科,而国家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语文学科体现人文素养,它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所以语文学科的难度将加大,主要体现在阅读量的增加。
暂按传统模式分班
或将“组合型”走班教学
根据《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我省在对2018年高一年级新生实施的新高考招生改革中,走班制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由于学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学生选课将变得多样化。由于在理、化、生、史、地、政等6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这就要求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走班教学”,成为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从目前襄阳四中、五中、一中、三中的分班情况来看,高一上学期新生基本上按照传统的分班模式进行分班。
“就目前我们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纯粹的选课走班不符合我们学校乃至湖北省多数学校的实际。”襄阳四中高一年级主任周俊介绍,浙江通过四年的探索,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做法,比如它们上午按行政班上课,下午选课走班,这样一来,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很好地处理行政班教学的这个选择不多元以及选课走班带来的可能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中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襄阳四中教务处主任李自斌透露,该校分科走班将在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以后进行。
襄阳多所高中表示,具体怎么选科走班,目前还没有方案,但浙江先行的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襄阳四中、五中相关人士也表示,受限于师资、教学场地等情况,“组合型”走班教学,将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
和走班教学一样,市区几所重点高中表示,高一基本上不选科,最迟高二上学期开始选科。而“6选3”共有20种组合,如何进行6选3选科,根据上海、浙江新高考的经验,从自身成绩考虑是第一位的,这决定了后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最好文理兼备,不建议选全文或全理,如果实在不喜欢物化,至少要选一门生物。
对于已经到来的新高考,随机采访中,不少高一新生和家长们表示,有期待,但更多的是担忧和盲目。李自斌说,家长和学生在这一年要配合学校参与有关的培训,比如让学生们学会给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职业需要哪些科目,哪些高校设置这些科目,高考考哪些科目,提前规划,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将成高校的录取参考
新高考除了不分文理科、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走班教学等核心变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成为高校的录取参考。这就意味着三年后的高校录取,光成绩好,综合素质评价不过关,也有可能上不了理想的高校。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与我省旧版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相比,新办法取消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主观性评价方式,只在毕业学期由班主任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简要给出评语,除此之外,学校、教师不再对学生给予主观性评价。新办法中,要求学生负责对自身行为表现进行客观写实记录,学校只负责对学生记录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就避免了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千篇一律的现象,也更利于学生个性的突出。
襄阳四中高一年级主任周俊说,综合素质评价从一进入高中就开始了,比如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这一块,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亮点。“像新生进入高中都会参加军训,他在军训中的表现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俊说,为了适应新的高考评价录取模式,从前年开始,湖北就在襄阳等地试点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两年多的试点情况来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避免以前的评价中出现的人情现象,让高校能够根据学校自己的培养理念和需要,来选拔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此外,新的评价体系中,我省还搭建了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等均在系统网络平台上完成。
周俊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到父母工作岗位上体验职业的性质特点、生活状态,都是新高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积极鼓励的,而且是综合素质评价重要的考察部分,考察记录是学生自己写,然后由班主任审核,学校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公示。
不少高中老师认为,新高考下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更具操作性和真实性,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全面,方式更加科学,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这将打破往年以成绩定终身的高校录取办法。
高一新生家长康女士认为,有了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增长学生的学识,能锻炼其动手能力,让他们综合发展,“这是件好事,可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据了解,今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将提供给高等学校,由招生院校结合本校和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行综合评议,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鄂州楷模一季度榜单发布
七峰山献礼国庆 邀你共度佳节
承德凡西营粉煤灰成功融入农林产业链
治理油烟污染净化城市空气
猪胃里长了个怪东西,叫“猪宝”,看看咋回事
高一新生赶上新高考了:文理不分科、英语考两次,还有……
800名选手在渝体验“垂直马拉松” 24岁外国小伙用时10分55秒夺冠
海伦开展“志智”双扶 引带自主脱贫
宿州:稳步推进土地二级市场试点 增强建设用地市场活力
停电预告(2018年9月26日)
铁警破获7起“借钱买票”诈骗案
惠景社区建成立体式帮扶网络让温暖“无死角”
大鹏新区政法办第三党小组参观叶挺故居
中纪委机关报头版点赞松山湖,党建成最美旋律
松山湖首个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出台 省级骨干企业一次性奖200万
在担当奉献中展现新作为
谭家河乡举办电商扶贫培训活动
雅安市参赛教师代表汪洋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新世界杯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市府办——深刻领会讲话精神 服务高质量发展
唐河县昝岗乡岗柳小学对青年教师开展帮扶提升“青蓝”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