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二道区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打牢一个基础、把握两个抓手、关注三个人群”的“一二三”工作法,全面推进创业就业工作。
一、打牢一个基础
二道区立足辖区人员情况、商业载体、区位特点,以解决群众创业就业问题为主线,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强化就业基础能力建设。
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把辖区内重点企业建成劳务输出基地,把开发劳务输出基地、搞好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作为重点。同时派专人与劳务输出单位进行现场考察,搜集用工信息,选择用工多、条件好、待遇有保障的企业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为求职务工者提供更多的单位、更多的工种、更大的区域选择,基本做到了随时报名、随时培训、随时输送、随时上岗。全年新增充分就业人员12010人。
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积极筹备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公益性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今年累计组织公益性人力资源招聘专场活动15场次,活动期间,共有110余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达2300个,吸引人员累计5000余人次进场求职。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随着二道区“创新驱动、两业带动、三区联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涌现出大量服务性行业,组织专人对辖区内及周边区域的个体经营场所进行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政策宣传,对有贷款愿望的人员进行指导填写资料,及时与商家联系沟通,为下岗失业人员挖掘就业岗位,经常性地开展用工洽谈会,广泛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帮助社区内有创业能力困难家庭,积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截止今年10月末,共申报小额担保贷款117件,放贷2350万元。
二、把握两个抓手
二道区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握“两个抓手”,力促创业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首先是以“做好政策宣传”为抓手。二道区大力推进社区显示屏、微信平台、手机短信等新媒介宣传渠道的同时,创新宣传方式,以“创业就业政策主题宣传年”为契机,梳理、汇总全区各系统、单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编印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单,并免费发放,进一步提高了创业政策知晓度。
其次是以“建好服务平台”为抓手。继续加强标准化就业服务社区建设,大力开展“SIYB”创业、家政、电商等培训,减少劳动者创业风险。今年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8期,参训人员达到500余人。同时依托覆盖全区的基层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解读、项目选择、创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二道区还加强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大学生创业园3个,开设大学生见习基地1家,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个。
三、关注三个人群
二道区采取大力宣传、积极引导、重点帮扶等措施,密切关注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下岗职工这三个群体,积极推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的目标任务。
发挥技能培训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作用,将就业技能培训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行按月督查,序时推进。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潜力,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二道区着力开展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地方服务特色培训,重点打造二道家政、二道护工、二道月嫂等“二道”劳务品牌,特色劳务品牌在区内外受到好评,发展前景较好。
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二道区不断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在街(镇)建立了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窗口,开展全方位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就业信息网络不断向街(镇)、社区(村)延伸,滚动播放创业就业政策和企业用工信息。
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援助。二道区引导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腾出一批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保安、保洁、普工等岗位,采取“两包两送”的政策措施,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常态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困难群体岗位援助经常化。今年补充招聘公益性岗位75人。
北海市质监局传达学习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和全区质监工作会议精神
省林业厅王章明副厅长一行来金检查指导三笋坑省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工作
公安交警部门强力整治货车改装超载等违法行为
省科技厅高新处调研龙湖工业园区
地亩补贴和粮补是否可以补?
[二道区]深入实施改革创新 全面助推创业就业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6支参赛队秀厨艺
“麻龟”想看海 车陷沙滩险被淹
春耕助耕 翠屏区农林畜牧局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问题整改 举一反三规范土地利用管理 邹瑾主持召开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
山西省学生棋牌锦标赛10月11日至12日报名
【诚信建设万里行】今年重庆已有45家企业发布召回公告 累计召回产品140余万件
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在应县引发热议
太和医院与韩国峨山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郎溪县扎实创建安徽省质量强县
国内知名医院争相“安家”三亚
廉江市:湛江市县乡人大工作培训班开班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举办文艺活动
双牌把车间建在村民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