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gdp(兰州市生产总值)为21.8亿元,1992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突破1100亿元,2017年为2523.54亿元,是1978年的115.7倍;
1978年,兰州市人均gdp为1067元,2000年跨越万元大关,2017年为67882元,是1978年的63.6倍;
1978年,兰州财政总收入4.33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2017年为671.65亿元,是1978年的155.1倍;
1978年,兰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1983年突破10亿元,1996年突破110亿元,2015年突破1100亿元,2017年为1358.72亿元,是1978年的232.2倍。
改革开放的40年时间,我市经济总量从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则是40年间金城兰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上世纪90年代
我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
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一系列兴国利民政策为兰州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代。
1979年中央提出三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促进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1984年,党中央又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兰州经济增长达到峰顶值17%的速度。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由盲目、粗放型发展向科学、集约型发展转变。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市经济发展步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各项改革全面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跃升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2%迅速回升到1992年的10.3%,并且在1992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2.1倍、8.44倍、9.84倍、5.19倍和7.2倍。
2010年
兰州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
“90年代,家里买了汽车,开车走访农村的亲戚,大家还绕有兴致地看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今年73岁的冯国荣对记者说,进入新世纪,经济大发展,农村汽车满路跑。
1993年至2010年,我市经济迎来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央确立了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改善流通体制,完善社会保障,规范住房政策等重大改革措施,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基本建立了新经济的框架,各项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九五”期间,经济顺利地实现“软着陆”,效益逐渐显现,运行质量明显回升。尤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激励下,经济总量在调整中实现了跨跃,1993年至2002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9.45%,以重工业、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工业得到了较好发展,年均增速达到8.7%。虽然1994年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落,但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拉动的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93年至2002年全市投资年均增速达20.54%。
针对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经济局部过热和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偏快、物价上涨加速等现象,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我市以项目建设和国企改革为重点,调结构,保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台阶式跨跃,gdp保持了较快增长。2003年至2008年实现了五个百亿元的突破,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847.47亿元。
我市经济增长转入新一轮的较快增长通道,生产、消费、投资协调发展,围绕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食品医药三大工业经济板块,实施的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加快了我市现代工业化进程,五年间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1.92%。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增速达12.8%,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总量和层次节节攀升。
“十二五”期间
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4%
进入“十二五”时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与此同时,“三期叠加”的影响不断深化,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市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全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在突破1100亿元的基础上持续扩张,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经济总量连年创新高,突破1300亿元、1500亿元、18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增速分别达到15%、13.4%、13.4%和10.4%。2015年全市经济在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达到2095.99亿元,增速为9.1%。“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24%。我市经济总量(gdp)在全省的占比逐年提高,五年分别为27.09%、27.69%、28.34%、29.27%和30.86%。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市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4.85%,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新时代
经济实力达到新高度
40年一步步走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上世纪50至70年代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千元级“新四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到90年代及新世纪以后万元级、十万元级以上的电脑、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如今,随着消费升级愈加凸显,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四大件”已逐步被更多新兴消费产品所取代,扫地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671.6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0.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31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071元,比上年增长5.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5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42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6%。
虽已退休十来年,但冯国荣很潮:玩微信、爱旅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老有所乐。回望这40年,冯国荣感慨:改革开放将人们引向幸福之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不舍得在外面吃饭,现在手机上点外卖,饭菜就送到家了;以前衣服上打满补丁,现在孩子们给他买来一套又一套的衣服,多得穿不过来了;以前出去旅游,最多到周边,现在则全家出动,去国外旅游了……日子越过越有劲儿,越来越幸福。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艳玲
王庆芸:
好日子天天乐活过
“1983年我生儿子时,请了一个保姆,月工资10元,我有时给保姆12元,她就高兴得不得了;三年前添了孙子,保姆月工资4000多元。”记者见到王庆芸时,她正在绿色公园健身,谈到改革开放40年,她明快地说,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变。
80年代王庆芸一家住在邓家巷,在一家工厂上班,每月工资53.9元,“上世纪80年代兰州的楼房还很少,大家住的多是平房。”她说,住在平房吃水很不方便,巷子里有一个公共水站,只有两个水龙头,大家到水站担水,有时挑一担水需要排队半个多小时,正是因为担水不容易,大家节约用水,淘菜水不舍得倒掉,再利用冲厕所,虽然后来搬进了楼房,水电气暖很方便,但节约用水的习惯一直到今。
接着她又谈到我们所处的绿色公园风景优美,越来越多的人来此休闲游玩,上世纪70年代这里却是农村光景,如今已是城中心地带。“这水车,曾经作为灌溉工具在黄河两岸林立,如今则成为那个年代的见证,现在大家在水车前观赏,当时的壮观场面只能想象了。”王庆芸指着不远处的水车不无怀念地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王庆芸说,如今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时喜欢乐器,但奔波于生活,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爱好,退休后她和很多伙伴去读老年大学,学习弹琴、唱歌、跳舞等,好日子天天乐活过。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艳玲
出生时重800克“巴掌大”男婴 平安出院啦!
市财政3.9亿元助力全市5.4万户棚户区项目建设
从大凉山来甬的兄弟俩 接力办起了爱心服务站
春雨细无声 牡丹百媚生
黄晓明撑《新大头儿子3》首映礼
经济总量从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
太阳镇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居民本月底前申请用热“报停”不再缴费
嘉兴人才市场竞争依然可观
巡回法庭开进村 三年积案终化解
利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宪法专题辅导报告会
深圳贯通国内首条S型曲线隧道 助力填补福田污水处理缺口
大良计划近期实施智能停车收费管理
扬州知府曾题匾“邗东望族” 大桥马氏多名族人参与过抗战
铁路迎来学生客流出行高峰 今日湖南加开临客列车50.5对
高清图:畅享清凉世界
一季度合肥地税组织税费收入逾204亿元
男子订了两份牛肉饭吃出一块创可贴 店家称无证据
禁放烟花爆竹 守护碧水蓝天——淄博市国土资源局开展禁放烟花爆竹承诺行动
规范管理共享单车 更好服务广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