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记”系列报道最后一站:
赤水河畔,与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联的镇街有6个,涉及20多个行政村上百个村民组,早年户籍人口5000多人。
山地多,平地少;林地多,耕地少。为了保护生态,这里又不能搞大开发、大建设。
巡山的最后一站,我们去了部分保护区边缘的村庄,观察这里的“生存之道”。
“皇木”故地 遍地“宝贝”
两年前,赤水河畔发现恐龙足迹的消息,相信很多读者有记忆。同民镇蔺江村,就是恐龙足迹发现地。但这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半山腰的村子,还有另一个称谓——“皇木故地”。
明代,朝廷命人在播州采伐以金丝楠木为主的“大木”修建宫殿。蔺江村,是其中的一处采伐点,今尚有“皇木”巨刻。
现在,覆盖率高达90%的森林把山里蔺江村的民居完全包围。“条件恶劣,山高、林密、地少,发展的矛盾一度突出。”村委会第一书记朱县飞说。
山里值钱的“宝贝”很多,比如数量庞大的野生大茶树。这种叶片宽大的茶叶,是制作红茶的上好原料,明代也是国家茶仓重点收储的“外贸物资”。但不通公路,自己加工不了,茶青又运不出去,白白浪费。
还有毗邻的胜利村3、4、5组,上百户村民居住在高山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扶贫产业 主打绿色牌
三年前,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地方政府支持下,一条条通村公路,在高高的悬崖上陆续开工,向大山里的村庄延伸。
为了帮村民改灶、修路、建房、发展适宜的产业,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易茂红带着10多名干部,住进了蔺江村、胜利村。
公路通了,商贩开着车进来了。采自深山的蔺江村茶青,从三年前无人问津,到去年每公斤30元,今年又涨到60元每公斤。一个叫罗智群(音)的村民,两口子仅用一周,采下的茶青就卖了近4000元钱。
看到希望的蔺江村村民,主动退耕山里的土地,种了几百亩大茶树。
而在胜利村,今年种植的糯玉米,已有一人多高。村民陈小青说,再过二十来天,鲜嫩的糯玉米就能进入市场。
利用低海拔区域种早熟蔬菜、种糯玉米,是胜利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守住红线 为民谋出路
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地形条件限制和因保护需要,不是所有村落都能修路。
10公里外的土城镇木槐溪,全组40多户人家,生活在密林中河坝中,一头是长两公里、高300多米的断崖。出一趟山,要走3个多小时。
村民们修路的欲望强烈。木槐溪究竟能不能修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太伦数次穿过密林,沿峭壁上的小道,走进这个村落调研,与群众算账、交心。
“木槐溪是很多野生动物的活动场所;这里距赤水河很近,没有缓冲,修路要砍掉大片森林,破坏山体,直接影响赤水河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他说,更重要的是,木槐溪的资源状况,已不足以承载村民生存。
习水县委、县政府采纳了吴太伦的建议,对木槐溪实行整组搬迁,为生态腾空间。现在,这个村落的村民,仅剩下4户待搬家。
蔺江村也是如此,原本村里有286户、1086人。现在,只有60多户人家还住在原地。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村民,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搬离祖辈生活的大山,以新的方式谋生。
【结束语】
历时近一周,我们的“巡山记”系列报道,即将告一段落。
位于赤水河畔的习保区,总面积51911公顷,是贵州最大的连片自然保护区,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习保区还是全球最重要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因库。目前,已采集到标本的动植物有3863种。
守护好这片森林,就是为赤水河,为长江,守住了一道生态屏障;守护好这片森林,更是为地球守住了动植物基因库,为人类未来留空间。
记者 黄黔华 王弘扬
别让一通电话,毁掉你的人生!文末有福利
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闭幕 龙翔出席
区域商票发展创新与产业链金融转型研讨会召开
新技术助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智慧公园建设
我市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宣传活动
习水同民镇 寻访“皇木”故地
2018年中考体育考试方案出炉总分6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 耐力类分值增加
开阳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深入开展业务学习练好新年维权本领
发展绿色金融 邮储银行助力长江经济带
南开区多举措改善环境面貌
医疗人工智能市场发展速度惊人
第五次巴中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召开
河南省财政厅、 民政厅、 卫计委联合调研许昌市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工作
蚌埠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部署会议召开
国家发改委: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审批事项
“4D”厨房亮相连云港 厨房不再闲人免进
味精加热后有毒?NO!
禹王台区举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场演出
触目惊心!连州整治这条国道,清出450吨杂物垃圾!
福州市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消防安全管理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