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百年的中国顶尖手工纸归来?纸寿千年的开化纸重出江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017年初冬,44岁的开化纸匠黄宏健再赴北京。临行前,他将王昌龄的诗誊写在自己制作的手工开化纸上,小心翼翼地装进行李。
  这张写过字的样纸,最后出现在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手中。熟稔中华古籍的张志清明白,黄宏健这是在以诗言志。
  在诗人王昌龄生活的时代,楼兰古城虽然早已消失,可唐人依然对其情有独钟,楼兰成了杀敌立功的符号。黄宏健心中也有一座楼兰,那就是技艺失传数百年之久的开化纸。
   5年前,听闻开化纸化为云烟的千古绝唱后,黄宏健情不知所起,决意变卖盈利中的饭店,躲进深山,致力于复兴传奇开化纸。
   5年来,磨难与曲折并没有将黄宏健击垮,他的呕心沥血终究逆转了开化纸的命运。
  一纸牵动万人心。昔日的踽踽独行,变为
  了团队作战,开化县设立开化纸研究院,举全县之力呼唤开化纸归来。他们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挂帅院士工作站,为开化纸重放异彩注入现代科技支撑。
  曾经贵为中国古纸巅峰而又神秘消失的开化纸,一时间成为备受瞩目的显学。
   11月23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首开化参加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开化纸国际研讨会)。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地追问:开化纸何日能重出江湖?
  记者 李啸 陈霞 报道组 吴莉莉
  “开化纸所印之书,真是纸精墨妙光彩”
一纸牵动万人心。开化纸匠黄宏健(右)在北京藏书家刘扬家中寻踪开化纸。李啸摄
  北京,国家图书馆北区地下一层门禁森严的稽古厅,典藏着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里是文津阁《四库全书》的专藏书库。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这部盛世巨帙在修成至今的两百多年间,历经坎坷,最初缮写的7部现仅存3部半。
  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保存最为完整,且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的唯一一部藏书。
  58岁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与文津阁《四库全书》相守30多年。“刚到馆里时,老先生就和我说,《四库全书》用的都是可久藏的开化榜纸。”听说记者来自衢州,赵前显得分外亲切,他领着我们走进书库,打开经、史、子、集各部的代表书函,取出书籍,展示着历经时代变迁仍不褪色的文明荣光。
  “纸寿千年、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那些关于开化纸风华绝代的种种传说,此刻在弥漫奇香的《四库全书》书库中,都有了现实印证。
  史料记载,开化纸又称“藤纸”“开花纸”“桃花纸”。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中国古纸之极品,是明清最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研究认为,衢州地区自唐代开始就是重要的贡纸产区,明人《宋史新編》明确,衢州贡纸主要来自开化,而到了明代,开化纸的产区已经扩大到周边的常山和江西玉山地区。
  著名殿版古籍研究大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原馆长翁连溪考证认为,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图书常用开化纸,其中在“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开化纸,“其纸细腻、薄而不透、挺括,洁白绵韧,无帘纹,有白玉般润目之感,所印书籍真是纸精墨妙光彩。”
  过去,武英殿所印的极品书多为宫廷进呈及陈设之用,外人极少可见。时移世易,昔日帝王的殿版书也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依据翁连溪的整理,流传至今的开化纸善本包括《四库全书》(北四阁)《御选古文渊鉴》《御选唐诗》《康熙字典》《全唐诗》《万寿盛典初集》《八旬万寿盛典》《乐善堂全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
  书香致远,开化纸的卓越品质,使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爱。
  近代藏书家周叔弢先生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是古代造纸之“顶峰”。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故人称之为“陶开化”。
  北京国展宾馆总经理刘扬与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曾为邻居。10年前,刘扬从杂项收藏慢慢转向迷恋古籍,他频繁出入高端拍卖会,陆续收集了50多部开化纸所印的古籍善本。
  捧出珍藏的《御制避暑山庄诗》,翻开一页山庄美景版画,借着穿透纸背的阳光,刘扬凑近端详细品,情不自禁地为玉洁曼妙的开化纸所折服。
  刘扬一直好奇,这张中国传统手工纸登峰造极的杰作,究竟要花费多少心血方能成就?几经查访,他终于在《四库全书》收录的《菽园杂记》中寻到蛛丝马迹。
  《菽园杂记》的作者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进士陆容,对于开化纸,他有过两段描述。一段介绍常山、开化等县用楮皮造纸的方法,另一段则记述了让人兴叹的辛酸轶事:
  “浙之衢州民以抄纸为业,每岁官纸之供,公私糜费无算,而内府贵臣视之初不以为意也。闻天顺间,有老内官自江西回,见内府以官纸糊壁,面之饮泣,盖知其成之不易,而惜其暴殄之甚也……”
  一纸繁华背后,唯有泪两行。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间再无开化纸?
开化纸国际研讨会期间,会场之外同时举办了一场开化纸本古籍善本特展,稀见传世的开化纸首次大规模集中,回到了它们当年的主产地。丰智慧摄
  清同治八年(1869),紫禁城武英殿失火,这场大火将殿内所藏的近200年来的雕版、书籍、材料、印刷工具等焚烧一空,武英殿刻书业随即走向衰败。
  唇亡齿寒,在飘摇的帝国背影中,原先作为贡品的开化纸也在同一时期落入了低谷。当时,受制于太平军盘踞浙西等战乱,加之造纸核心原料枯竭、西洋机器制纸的冲击等,开化纸造纸技艺逐渐没落中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国纸瑰宝开化纸留下的,一度只有那些废弃在开化乡野的纸槽和造纸工具,以及残存的民间记忆。清康熙开化教谕姚夔咏诗所描述的造纸盛况“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似乎已成再也回不去的梦境。
  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写于1940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触景生情:“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世间再无开化纸,遗忘难道成了繁华归于余烬后的宿命?1990年,陆苏军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第一次听古籍版本学的老师提及开化纸。后来,他进入开化县文化局工作,才发现开化纸的研究与技艺,实际上已经中断。
  抢救开化纸,由此成为陆苏军、孙红旗等当地有识之士的不竭疾呼。尘封的往事,开始缓缓苏醒。
  2009年,以开化纸为历史渊源衍生出的开化贡纸制作技艺,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时,身为作家的孙红旗也在着手挖掘开化纸史料,创作长篇小说《国褚》,讲述清乾隆年间开化造纸世家的悲欢离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每每念及开化纸由盛转衰的起伏,孙红旗总是不胜唏嘘。他向在县城经营饭店的黄宏健感叹,痛心于开化纸的命运跌宕。
  也许是骨子里对文化的爱好,也许是血脉中流淌着造纸世家的渊源,联想到今日开化纸之境遇,黄宏健冥冥之中深受触动,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黄宏健将饭店交给妻子打理,从此早出晚归,来回奔波于开化及周边地区,寻访知情老者,抢救性搜集、记录、整理开化纸制作技艺的各种信息。
  不仅如此,只有初中学历的黄宏健还自学《植物纤维化学》等课程,上山采集各种造纸原料,在厨房里用高压锅、筛网一遍遍地进行开化纸试制实验。虽然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他也收获着点滴进步的喜悦。
  2012年初,黄宏健将饭店转让,回家全职专心研究复兴开化纸。失去了每年十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后,一家人的生活日渐清苦,周围的亲友都劝他放弃,但黄宏健自嘲道:“自结缘开化纸后,我的精神生活很富有。”
  最艰难的时候,黄宏健写诗自勉:“世闻后主名,未谙南唐笺。纸里见真义,欲辩已无言。”
  最终,时代与命运没有辜负黄宏健的心血。开化县委、县政府将开化纸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相继成立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和开化纸研究院,举全县之力推进这一事业发展。
  然而,恢复失传百年的技艺绝非易事。古时开化纸的详尽技法从未现诸文献,都靠历代纸匠口耳相传,秘不示人,至今已成谜团。
  黄宏健的试制品,虽在不断接近历史上的开化纸标准,但在几个关键特性上始终难以突破。
  遗世开化纸,何日再归来?
  不只是对历史的迷恋,从复兴一纸到振兴一方
这是用复原后的开化纸印制出的铜板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表示,开化纸的纤维长,材质特殊,经得住很强的压力,压出来不会受损,而且非常精巧,未来可以在艺术品文创市场广泛应用。丰智慧摄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4年来,杨玉良从不在社会上兼职,可为了开化纸,这位复旦大学老校长破了例。
  面对开化县的邀请,感动于黄宏健的情怀,杨玉良欣然同意设立院士工作站,带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全力助推开化纸重光。
  从过去追着未来向前“跑”的材料科学家,到现在忙于拯救历史古籍,巨大跨越的背后,是杨玉良对中国古籍保护的深深忧思。
  多年前,杨玉良曾去欧洲许多著名图书馆参观,发现其使用的古籍修复用纸皆为日本制造,而中国作为造纸术的发明国,却拿不出国际公认的古籍修复纸,他因此倍感羞耻和愧疚。
  “古籍保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直到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后才有较大突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目前普查发现我国现存古籍约5000万册,其中有1500万册古籍在加速氧化、酸化,出现损坏,亟待修复,古籍保护事业时不我待。
  “修复中华古籍,一定要用中国最好的传统手工纸。我们选择复原开化纸,不是常规的技艺传承,也不只是对历史的迷恋,更多时候,它是思考后的升华,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杨玉良认为,在复兴开化纸的路上,绝不能陷入简单的复古。
  背负着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2015年起,来自复旦大学的多学科团队开始成为开化的常客,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严格的科学方法,不断使试制的开化纸接近古代开化纸的理化指标,提高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水平。
  “造纸看上去简单,但细究之后其实非常复杂,尤其是各种专用纸的背后更是关联着很多科学难题。”用黄宏健的话来说,当复旦团队全面介入后,开化纸的研究事业才算“真正步入科学正轨”。
  历经2年多的不断尝试,开化纸复兴项目终于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此次开化纸国际研讨会上,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最新成果:开化周边高山上分布的学名为北江荛花的植物,正是构成开化纸的主要原料,研究团队已经掌握了该植物的dna识别和快速繁殖技术;开化纸的实验室工艺研究初步成功,最新检测的纸样显示,复原的开化纸(纯荛花)寿命可达2825年,实现了开化纸纸寿千年的卓越特性。
  这也意味着,传说中纸寿千年的开化纸终于将重出江湖。喜讯传来,业内振奋不已,国家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已经伸来橄榄枝——有意采用开化纸用于古籍修复。而在更早之前,广州市政府早已宣布,愿为付印皇皇巨著《广州大典》(第二期)等待3年、5年,甚至是10年,只为开化纸的复出。
  现在看来,用不了10年,开化纸的规模应用已然指日可待。
  开化县华埠镇马金溪畔的冬日午后,黄宏健送走了又一批参观者后,静静地坐在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的院子里发呆。
  每每念及今日开化纸的盛况,黄宏健时常会想起草创初期、转手饭店时的纠结时光,“没有我妻子的默默支持,我可能很难走到今天。”说这话时,他望了望一旁憨笑的妻子。
  丈夫在一心恢复传统工艺,妻子在一旁守护陪伴。家门里,这是一对农民夫妻的中国梦;家门外,这是属于开化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梦。
  梦想的舞台有多大?开化县雄心勃勃地绘制了文化自信的壮美图景:在树立开化纸作为中国顶级传统手工纸和古籍保护修复指定用纸地位的同时,发展开化纸文化产业,探索古籍修复、高档书画、家谱制作用纸等开化纸后续产品开发,谋划“纸写千年”开化纸专题文化园,从复兴一纸到振兴一方。
5年前,黄宏健放弃经营有稳定收入的饭店,义无反顾地致力于复兴开化纸。最艰难的时候,他写诗自勉:“世闻后主名,未谙南唐笺。纸里见真义,欲辩已无言。”受访者供图

市委办公厅传达贯彻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通道举办首届无花果采摘旅游节
我市有了全省首家快递行业团委
温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年收住院治疗病人400多名,青少年群体占一半
市民救助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戴胜
消逝百年的中国顶尖手工纸归来?纸寿千年的开化纸重出江湖
17名视障少年畅游儿童公园 整场活动秩序井然
剑阁县以安全为基石重拳出击围剿“地沟油”
18支队伍上演“厨神争霸”
[公安局]蒲江县局举行“一村一警”警民互动坝坝会
学习先进经验 探寻发展之路
坚持规划先行 切实推进全市乡村规划建设安全和环境治理工作——我市召开乡村规划建设安全和环境治理工作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向退休干部通报工作情况
望城区二届人民政府召开第18次常务会议
人民至上 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迈向国际化,杭州文创的“美丽蝶变”
腾达镇“五管齐下” 让村纪检委员“有所为”
加快大项目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 冯韶慧宣布开工 陈平主持 李龙胡晓军蒋洪江李波等出席 我市集中开工项目109项,总投资602.7亿元,年计划投资181.3亿元
特殊党课忆初心
菜篮子报价(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