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城》竞演第三轮系列报道①“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精神十堰还有一个名字叫奉献

    编者按:十堰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竞演,初赛和复赛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城市魅力和特点。顺利晋级第三轮后,与强劲对手延安、黔东南同台竞演,通过“城市记忆”和“魅力点金”环节讲述十堰故事。经过前期细致的筹备,11月14日,十堰竞演团队在河北廊坊参与了节目录制,该期节目将于12月15日晚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今日起,本报为读者带来十堰参与《魅力中国城》竞演第三轮期间的点滴故事,感受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
移民故事舞台剧中,踏上船要和故土告别的妈妈飞奔下船,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并喊出那一句撕心裂肺的“我的家啊”,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
在《魅力中国城》第三轮的首个环节,十堰竞演团队通过讲述十堰人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无私奉献,带大家感受十堰独特的“城市记忆”。著名演员刘之冰和央视主持人李红的朗诵感人至深,舞台上展示的移民故事催人泪下,3位工程建设者、见证者和记录者的生动讲述更是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这段十堰独有的“城市记忆”,充分展现了十堰人奉献、隐忍、担当的家国情怀,让现场评委和观众为之感动。
刘之冰和李红深情朗诵,将十堰人的移民故事娓娓道来。
深情朗诵绘出城市记忆
“公元1958年9月1日,晴。丹江口水库破土动工!南水北调的史诗就要在这里奏响!汉江就要从这里掉头北上,流淌进祖国的心脏!”随着著名演员刘之冰的讲述,一段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故事就此展开。
  “看呐,白夜如昼、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女突击队长英姿飒爽!看呐,马灯已经刺破夜空,撕开黎明。一条条火把汇成的巨龙,一面面迎风漫卷的红旗,迎接着东升的朝阳!”通过深情朗诵,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建设历程的恢弘。
  央视主持人李红的朗诵,让我们来到2011年12月。“又是一个晴天。十堰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启程。再过40天就是春节了,有人在即将诀别的祖屋门前贴上最后一副春联:我爱我家,更爱国家。”
  李红的讲述,让现场观众和评委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为了一江清水北送首都,为了让北京人民喝上我们的家乡水,十堰先后有47万库区移民背井离乡,许多家庭甚至是几度搬迁,历经辗转。
  时间继续推移,刘之冰的深情朗诵带着观众来到2014年12月12日,又是一年春节临近,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通水。十堰人民的母亲河,从丹江口水库穿越1277公里,最终到达北京。  
  “这是一条生命的动脉,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这是一条情感的纽带,让北京和十堰心连心。在这一泓北去的家乡水面前,半个世纪的大建设、大迁徙,几代人的牺牲与奉献,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通过深情讲述,十堰人的移民故事娓娓道来,而十堰人在国家需要之时,甘愿献出自己家乡的奉献精神更加凸显:“我爱我家,更爱国家!这就是了不起的十堰人。这就是十堰的城市记忆。”
舞台展现瞬间让人泪奔
在“城市记忆”环节,深情朗诵的同时,在一阵阵建设工人的口号声中,以讲述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建设和库区移民牺牲奉献为主题的舞台剧上演。
  背景大屏幕上展现着未完成的大坝画面,舞台上,演员们重现了当年大坝建设的火热场面。当年,建设者们乘着小船,扛着扁担,挑着竹筐,用黏土砂石把汉江截断,在丹江口上修筑大坝。10万建设大军,白天同吃水泡饭、晚上同睡芦席棚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随着一盏盏马灯亮起,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即将来临。此时,舞台上展现着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当年的女突击队长英姿飒爽的动人场面。聚集的马灯已经不再是星星点点,它的亮光已刺破夜空,撕开黎明。
  随着一艘小船驶上舞台,讲述着当年的女突击队长即将移民的故事。
  她要搬到几百公里外的异地他乡,女儿来接她了,女儿问:“妈妈,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您非要晚上才肯走呢?”老人缓缓地说:“傻丫头,树的根在土里,人的根在家乡啊。妈是怕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看得太清楚,就走不了哟。只有晚上走,我才看不见亲人的眼泪,我才看不清家乡的轮廓,我才挪得动腿、狠得下心呐。”
  就这样,上船要和自己的故土告别,而她那一句撕心裂肺的“我的家啊”,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不少观众在这一瞬间流下了泪水。
亲历者讲述动人故事
通过深情朗诵和舞台展现,十堰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展现的无私奉献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主持人由衷感慨:“了不起的十堰,了不起的十堰人!”
  移民故事中的女突击队长原型吕先早来到了现场,她今年已经70岁,而一袭红衣、精神十足的登场,让主持人都感叹,仍然能看到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女突击队长的影子。  
  吕先早向全场观众和评委介绍,她在十堰这座城市生活了59年,建设丹江口大坝的时候,她是大坝的“铁姑娘”、战斗队的队长。她一家人都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奉献:“我爷爷,我爸爸、妈妈、哥哥,一家三代人建设丹江口大坝工程。”
  “丹江口大坝建起了,通过南水北调,一江清水流到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亿万人喝上了我们丹江口库区的水。”在舞台上回忆那段岁月,吕先早仍然觉得十分欣慰,当主持人问吕先早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牺牲,看到通水那一刻有着怎样的心情时,吕先早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们十分高兴,非常自豪,我们的付出值得。”
以讲述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建设和库区移民牺牲奉献为主题的舞台剧中,演员们重现了当年大坝建设的火热场面。
此时,全场观众热烈鼓掌,表达了对水源区人民的感谢。
  同时,历经两次移民的库区代表王瑞权也来到现场。王瑞权介绍,1965年,在他3岁时就经历了建设丹江口大坝移民。2005年,在他43岁时经历了第二次移民。“我们也舍不得家,我们也不想搬走,但是为了国家,我们无怨无悔。”
  王瑞权的故事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批十堰移民有过的经历。在他们看来,面对国家的需要,舍小家为国家是无悔的选择。奉献是一种精神和情怀,对于十堰来说,我们的精神和情怀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把家乡献给你。
  此时,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主持人说:“感谢你们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再一次明白了奉献的深刻含义,谢谢你们,谢谢所有十堰人。”
十堰的奉献精神深入人心
在“城市记忆”现场,不仅有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更有十堰籍作家梅洁见证了家乡人民的奉献,并且搜集了点点滴滴的故事,记录下这段城市的记忆。
  在现场,梅洁和大家分享了几个移民故事,一位老人移民到数百公里之外仍然每天去汉江边驻足、一批移民在即将离开之时深情地向那片土地呼喊再见……这样的故事感动着现场每一个人,也感受着十堰移民的那种奉献。
  作为十堰籍作家,梅洁不仅在现场带来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移民故事,更是将十堰的城市品格讲述出来。
梅洁(左一)与移民亲历者讲述动人故事让观众热泪盈眶。
十堰之所以选择讲述丹江口移民的故事作为十堰的“城市记忆”,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十堰有武当山、有丹江水、有汽车城,可以说是大山大水大工业,值得说道的东西很多。但南水北调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及移民,47万人舍小家为国家,辞别故土,远迁他乡,是十堰与其它城市相比最独特、最有区别的一种记忆,已经成为十堰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不仅是城市记忆,更是一种城市基因。所以说,十堰还有一个名字叫奉献。
  在节目现场,通过深情朗诵、舞台展现和亲历者的讲述,评委和观众不仅了解到十堰这段移民历史,更让十堰这座城市的奉献精神深入人心。该环节结束后,评委给予十堰高度评价,观众们也用亮起的投票灯展示着对十堰的支持。(文/记者 何磊 图/记者 张启国)

“黄山谈话”的改革实践之二 转型之策
调解、审判、保险理赔不分家 “五位一体”化解交通事故纠纷
东莞人8月出游“捡漏”有诀窍
长安区农机管理站荣获2017年度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站式”受理平台全面铺开 高校毕业生将享八大服务
《魅力中国城》竞演第三轮系列报道①“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精神十堰还有一个名字叫奉献
杨扬到华侨管理区和城区红草工业园区调研督导时要求
恩施晓姚食品积极参加电商扶贫公益项目
“暖”进群众心 城市有温度
南充夜景受央视关注 百余万游客为其点赞
地铁员工护送醉酒乘客回家 感动大学生:武汉太温暖
新余中行选送精彩节目助力文明创建进社区
龙海月港中心小学:顶烈日 战高温 加快梁板施工
碧桂园集团携手西湖大学共建顺德联合研究院
市领导到东侨开展“四下基层”调研
通过学习“充电”,提升履职能力
抓进度、保质量、保安全 ----268省道东海段2标段劳动竞赛纪实
中山市商务局关于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力暨能源展的通知
这个宝鸡工匠 如何让中国机床走向世界
孟津县推进自控设施建设助力污染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