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开放的创新之都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合肥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就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开放发展等相关问题接受了国际商报记者采访,让记者感受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市所蕴含的澎湃动力。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在全球科技竞争合作格局中,这些成果有何价值与意义?
凌云:近年来,我们聚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四个一”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基础领域,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世界首次百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设施成功获批;前沿领域,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取得积极进展,量子创新院全面启动建设;高端领域,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入列首批国家研究中心,科大讯飞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些成果是我国占领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掌握重大科技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比如量子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墨子号”成功发射奠定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的建成,使我国成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研究机构之一,标志着我国的强磁场科学技术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军事建设都将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记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为合肥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引擎。合肥市如何通过科学中心建设来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
凌云:按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我们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建设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层级,一是建设核心层,创建代表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二是建设中间层,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构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建设外围层,面向地方发展重大需求,努力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建设联动层,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
一年多来,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注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和支撑现代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方面,我们全力支持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中科院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院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合肥北航科学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天津大学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快速集聚。积极促进金融创新,围绕高端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设立引导基金总规模达447亿元。
记者: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市是如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
凌云: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旧到新,实现了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业版图的一支生力军。
“小题大做”培育了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千亿产业。
“无中生有”催生了新型显示等多个在全国领先的新兴产业,投资千亿的新型显示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液晶显示技术站上全球显示产业制高点,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应用方面,合肥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譬如江淮与大众合作,未来或可让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旧到新”构筑了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动作为的“有形之手”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的作用,构建了“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跻身制造业国家队行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全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
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合肥市取得了哪些开创性成果?
凌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积极拓展开放通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欧亚通道加速发展。合肥被国家列入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和主要货源地节点,自首趟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至今,中欧中亚班列发运176列。
“引进来”向高端迈进。如江淮大众汽车项目于2017年底获商务部批准,是我市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汽车项目。位列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的普华永道、德勤都在合肥设立了运营机构。
“走出去”呈多路迸进。截至2017年底,共有43户企业在“一带一路”26个国家投资了61个项目,总投资5.77亿美元,其中合肥奕思在以色列投资1.35亿美元成立了以色列光学核心有限公司。
对外贸易量质并升。2017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76多亿美元、增长30%以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26亿美元,同比增长36%。
记者: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合肥应该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凌云:近年来,我市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实施开放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多式联运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四港三区一中心”等开放平台加快搭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位次前移,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初现成效。
2017年,第十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201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客商4200多人。今年,将在合肥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我们也十分重视,希望借机展示合肥的开放风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和长三角先发城市相比,合肥开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有差距。2016年,我们就积极倡议和着力推进合肥上海双城合作,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互联互通、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对接融合、一体化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抢抓国家扩大开放战略机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措施包括落实《“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创新与沿线政府间、企业间、民间等各层次合作交流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一带一路”重大设施和项目布局合肥。比如,借助中俄两河流域合作机制,深化合肥与俄罗斯特别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深化中德合作,加快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江淮大众等重大产业项目合作。
雅安雨城区擦亮森林康养名片 扛起绿色发展大旗
新华社评论员:美国加征关税违反国际规则
清除“劣币”让P2P还原本位
张天茂与澳大利亚国际商会首席执行官麦克•果一行座谈
景区召开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
[国际商报安徽]打造更开放的创新之都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
河池市政协学习考察组到向阳街道考察调研政协委员联络站建设工作
女乘客突然倒地抽搐 公交司机伸援手帮忙叫车送到医院
坦上粉干悄然升级的乡村美食
始终高扬创新旗帜 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多地明确教师平均收入不低于公务员
今年1-7月我市发生电诈案件1200余起芜湖公安揭秘骗子十种“招数”
东莞与6家企业签订“投资汇”协议
林州市委书记王军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七道保障线”拯救白血病少女
观澜街道完成今年首个“城中村”整治工程
午后强雷雨 广州气温稍降
扫除管理盲区 龙山交警推进“路长制”走向“路长治”
东港市代表团参加“辽宁—北京招商引资活动周”
为外汇企业转型发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