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文、摄/本报记者 李海军 插图:林森
一位老绥化“印象”中的南城壕。
谁能想到,这条宽阔美丽的大马路下面,就是曾经的南城壕。
编者按:虽然没有让人惊艳的历史,但百余年的沉淀,依然让这座小城拥有了越来越浓厚的人文情调。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一代代黑土儿女的喜怒哀乐,就像曾经弥漫在城市上空的袅袅炊烟,在亲切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今天,我们推出专栏“小城故事”,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回味那些浸润于柴米油盐中的人生往事,来见证小城绥化的沧海桑田,来缅怀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平凡岁月。本期为您讲述的是——
  比较于30年前,现在的城市南部边界已经向南扩展了几条街。今天市民所熟悉的广顺街,在10多年前,叫南五路;而在南五路变成一条大马路之前,那个地方叫南城壕,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南部边界,南城壕以南,少有人居住。
  南城壕,是条臭水沟,城市几乎所有的废水都要通过这条臭水沟向西南方向排出城外。好在这条臭气薰天的臭水沟两旁,是两排高大而茂密的老榆树。据说那些老榆树的树龄均已近百年,茂密的虬枝遮天蔽日,将南城壕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因此,从外面看,那条臭水沟还不算那么难看。在南城壕以北,有一片老绥化当年较大的棚户区。这些棚户区的房子低矮破旧;棚户区的道路由于没有硬化,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像当时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种种窘况。
  今年51岁的王东明先生28年前结婚时,就在南城壕边上的棚户区里租的房子,他和新婚的妻子在那里居住了两个年头。南城壕的臭以及棚户区的破败,让王东明至今难忘。除了这些,当年那位善良的房东大妈让他至今想起来依然心头暖暖。
  王东明在1990年结婚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只好租房。当时,母亲给他的全部结婚费用只有1970元,因此,在租房时,他们就只能因陋就简,到南城壕选择最便宜的房子。那房子只有大约2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35元。房东是一位和蔼的大妈,与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住在同一个大院里。房东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很老实厚道,小儿子尚未结婚,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经常在外面惹事生非。小儿子一惹事,房东大妈就一脸愁容地来到王东明家,向他们夫妻诉说她的苦恼。
  房东大妈是个善良的人,知道王东明来自农村,家境不好,便允许他们每半年交一次房租。他们拉煤买菜时,大妈会积极地发动她的两个儿子(小儿子她自己都指不上)帮助王东明夫妻。大妈和老伴改善伙食的时候,经常不会忘了他们,她总是会在饭前盛出一碗放在一边,听见他们回来后,就乐呵呵地端到他们的餐桌上。最让王东明难忘的是,当别人家的房租都在一路上涨时,房东大妈竟然在王东明交房租时,自己做主,把他们的房租每月减掉了5元。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租住的第二年,大妈被查出肝癌晚期,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那是个秋日的清晨,大妈的遗体就停在她家的院子里。临上班时,王东明和妻子买了一些纸钱,在房东大妈的遗体前化掉。大妈走得很匆忙,她走得一定也很不放心,因为她还有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没有找到媳妇,还有一个胖胖的女儿尚未出嫁。
  房东大妈是那个家庭的主心骨,她一走,家也就不像个家了。不久,王东明一家也搬出了那个大院。如今一晃将近30年过去了,那一片棚户区早已矗立起了幢幢高楼。如今王东明会经常到他当年租房的那个地方走走,找寻青春时代的记忆。
  1992年的夏末,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周晓君在南城壕附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处房子。这处平房坐落在如今的广顺东街,位于当年的南城壕北沿儿,与一家没有名字的麻袋片厂为邻,临着一条闭塞的小街。那时周晓君的月收入只有100多元,而他买的那处房子总价3万元,全部外借,这在当时算是巨额债务了。周晓君举债购房的想法缘于同事一句话的刺激。他的一个很瞧不起农村人的同事有一天当众对他说:“你一个农村人进城,什么时候买得起房子?没有房子,老婆怕是也和你过不长久吧?”
  虽然赌的是一口气,但周晓君当时也是有想法的。房子买了之后,他就利用临街的便利,开起了一家粮油店。开店是需要本钱的,店是开了起来,但后续的流动资金就成了大问题,再加上南城壕一带的经济环境也不是很好,他的店仅开不到一年就关掉了。那个时候,巨额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周晓君在妻儿面前,在朋友面前依然谈笑风生。只是有一次农村的母亲来看他时,周晓君陪母亲吃完晚饭,坐在黄昏后的门槛上,他当着母亲的面放声大哭。
  哭过之后,该面对的还得面对,该担当的还得担当,他得想办法度过难关。那时,他打听到,人力三轮车夫每月能挣到三四百元,远远超过自己的月收入,于是他一度想辞职去当人力车夫,好在被他的部门主管拦下了。后来他知道,那时单位正在酝酿改革,他的主管知道周晓君的工作可能要有变动,对他来说可能是人生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果然,就在周晓君走投无路时,单位领导将颇有才华的周晓君调到自己身边做秘书。身份一变,机会也多了。跟着领导,他很快结识了几个很有实力的大老板,几个老板有意无意地给了唐晓君几单生意,到1995年的时候,周晓君在经济上终于翻身了。
  1995年夏末的时候,周晓君在市中心买了楼房。快要搬家了,但看着让自己笑过也让自己哭过的房子,竟然有了一丝不舍。这处曾开过粮油店的房子,旁边还有一条小胡同。胡同两侧的墙根种着茂盛的波斯菊,也长着一些杂草。夏末秋初的黄昏,这些植物上便会停满蜻蜓。搬家前的一段时间里,周晓君早早地下班回家收拾东西。一日,他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去胡同里捉蜻蜓。他把给女儿捉到的十几只蜻蜓装进一个小纸盒里,这时候,妻子出来喊他们回家吃饭。女儿一边向家里走一边说:“爸爸,小蜻蜓的妈妈是不是也等着它们回家吃饭呢?我们让它们回家吧!”周晓君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眼睛不禁湿润了。女儿也许不知道,再过几天,他们就要搬离这片棚户区了,他们一家人在这片棚户区居住了三年之久,深刻地体会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若干年之后,女儿还能记起这个地方么?望着女儿放飞蜻蜓时的快乐神情,周晓君的心中溢满了感动。他自进城以来,尤其是入住南城壕棚户区之后,他第一次感觉到,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如今的南城壕已经被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以及路两侧气派的建筑所取代,王东明当年生活过的那一片棚户区早已不复存在。但王东明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地方。每次经过广顺街的时候,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甚至眼窝发热。就在路两侧那些漂亮的乳白色建筑(见照片)默立的身影中,王东明还会想起那位善良的房东大妈;有些时候,他甚至依稀还能看到自己青春时代的身影。、
  注:因为找不到南城壕的旧照片,现居北京的绥化市直机关工委退休干部林森同志,凭记忆为本文勾勒了一幅南城壕局部印象图。记者在此深表谢意。

张庆伟:优化政治生态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江提供坚强保证
全市第三季度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清官廉吏于成龙》新书首发式上的讲话
当涂县城管执法局“三严三加” 扎实开展环境卫生工作
省博“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出炉内容丰富邀你体验
城南旧事
强军征程启新航
吉首市召开庆祝建党97周年表彰大会
湖南省第十届残运会首日 常德豪夺15金
这个暑期市民出游有点儿新情况
莒县:再掀林水会战热潮 建设“生态名城”
兰开驰会见刘敏夫和回全福
全省首个集聚区文化体验项目启动
长沙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业务培训班开班
与时尚潮牌合作? 一卡通辟谣:假的,千万别上当
李叶义到东津镇慰问贫困户
沥林罗村游会祈平安 求神保佑村民平安风调雨顺
长沙督查“私房菜”专项治理工作
南风渐起处,满地耀金光
来满蒙风情街,我有酒,你有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