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贫困户受益“扶贫微工厂”

本报讯(记者谢伟娜)近年来,我市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根本目的,以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闲散劳动力等资源建设村级“扶贫微工厂”为重要抓手,采取政府出资、外部援建、村级所有、引企入驻、就业增收方式,发展乡村经济,成功走出一条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产业+就业”扶贫路子。目前,全市发展“扶贫微工厂”360余家,带动就业2.5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万余人,实现增收1.2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多角度谋划“微工厂”。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有大量留守妇女。如何让这部分人就地就业增收成为脱贫攻坚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农村有部分返乡人员在家中从事箱包等来料代加工,进行家庭作坊式生产,但受场地影响,发展困难。也有些人员想回乡创业,却苦于没有场地。为此,我市创造性提出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扶贫微工厂”,把就业岗位送到门口,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的思路。2017年6月,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建设扶贫微工厂促进就业扶贫的实施意见》。
坚持政府主导,多举措促建“微工厂”。我市把建设“扶贫微工厂”作为惠民工程,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场地厂房,引导各类企业、返乡能人入驻生产。一是组织帮建。统筹安排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和“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资金,捆绑支持“扶贫微工厂”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保障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安全便利条件。二是政策助建。“扶贫微工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入驻企业用工时贫困群众不得少于10人,并占总用工人数30%以上,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且连续用工1年以上,每年补贴500元,连补3年。对贫困村,由村集体创建“扶贫微工厂”的,实行全额补贴,形成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可向外租赁给生产企业。三是规范统建。全市统一“扶贫微工厂”建设参照标准,科学设定建设的位置、大小、规格等,一般不小于300平方米。
坚持因地制宜,多模式建设“微工厂”。结合各贫困村实际,我市提出三种灵活建设模式。一是“新建”,先建后补。针对没有集体资产、无条件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厂房的村,经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同意后,可在村集体土地上新建“扶贫微工厂”。二是“改建”,变废为宝。鼓励乡镇或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按需求进行改(扩)建,盘活资产。三是“租用”,挂牌转化。对租用民房或其他厂地的加工点,凡是带动贫困家庭就业10人以上的,经验收达标后接受统一管理,就地挂牌转化为“扶贫微工厂”。
坚持互利共赢,多主体受益“微工厂”。我市“扶贫微工厂”从谋划到试点再到推广建设,实现了群众、企业、集体、产业互利共赢。“扶贫微工厂”把城市大企业的加工车间“搬”到了村里,为“半劳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创造了机会和门路。馆陶县房寨镇房寨南村丁翠银在本村“扶贫微工厂”打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加上入股分红,年收入可达2.5万元左右。“扶贫微工厂”多为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回村开办,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其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及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几乎全由提供来料的大企业承担,农村用工成本较低,生产管理几乎是“零风险”。“扶贫微工厂”虽由村集体建设,但建成后由县扶贫资金全额补贴,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对外租赁可收取租金,按建设面积300平米的标准,一处“扶贫微工厂”租给加工企业,每年可获益万元以上。凡建设“扶贫微工厂”的贫困村,基本上村集体每年有2万元以上不等的租金收入,村内硬化、亮化、美化等公益事业建设有了资金来源。外地客商的不断增多和当地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经济一片生机。

“玫瑰书香,共筑未来” 亲子阅读共创书香家庭
扶贫车间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天津交管部门新施划两处“3D立体斑马线”
长三角再“联姻”青浦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
聊城市住房公积金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缴存使用管理办法
万余贫困户受益“扶贫微工厂”
邕州海关助推南宁跨境电商发展
北海: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
区领导调研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敢担当善作为推动基层加快发展
南湖区全力保障市“两会”食品安全
【双阳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长春”创建工作
金融机构落户最高奖2500万
13路司机宣传交通法规
崇明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开展“七一”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致全市水资源税纳税人的一封信
雨山区开展第三十个“12.1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安徽省首个物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落户蚌埠
新安县推行“环境攻坚+”模式打出攻坚组合拳
港南区部署区委第五轮巡察工作
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在广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