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言高等教育。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何龙 摄
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共话”高等教育
深圳新闻网讯 李克强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如何建设好一流大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和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结合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发展实际,“共话”高等教育。
罗俊: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
“一流大学建设要立足中国特色,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在6日上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罗俊在发言时,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对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解。
评价一流大学要用“三个首先想到”
罗俊说,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是一流大学普遍的办学规律。综合性保证了一所大学多个学科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占据一流地位;研究型使得一所大学有能力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开放式则让一所大学能够拥有优秀的国际影响力和卓越的社会服务能力。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核心内涵是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罗俊说,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一流标准。评价一所大学有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有“三个首先想到”的评价标准:一是社会首先想到,一流大学应该是国内外学生择校首先想到的大学;二是国家首先想到,一流大学应该是国家推进重大战略时首先想到的大学;三是学界首先想到,一流大学应该是学术圈前沿讨论首先想到的大学。“三个首先想到”反映一所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最本质要求。
罗俊还介绍,为了在文理医工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山大学在广州办好传统的文理医科的同时,在珠海校区新办了海洋学科,在深圳校区布局了新型工科。目前,中山大学已经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议增加广东高校研究生指标
罗俊认为,当前要更好发挥高等教育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就应该加快增加高校博士生培养数量。
“博士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博士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科研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罗俊说,美国每年博士毕业生约为18万人,我国现在的博士毕业生仅为5.5万人,我国的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3倍,博士毕业生数量不及美国的1/3,“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
而在广东,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罗俊现场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广东每万人中,博士生的平均招生计划仅为0.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4;广东70万研发人员中,博士生的数量不到4%,低于全国水平的6.5%。
“广东已经全面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高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专利授权量、研发人员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然而,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导致创新后劲不足。”
为此,罗俊建议国家加大对广东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广东高校的研究生指标,尤其是博士生指标,为广东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
李清泉:高等教育需要“高峰”也需要“高原”
“高等教育需要‘高峰’,也需要‘高原’。”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大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解决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对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要解决好高等教育不平衡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清泉举例说,比如当前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大家更关注各类指标,但对高等教育存在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基础性长远性问题关注的还不够。又比如“千校一面”的问题,“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高等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千校一面’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
李清泉认为,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注意处理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更多地把‘高原’建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流大学的建设、‘高峰’的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李清泉说。
比如,高等教育一直是深圳的短板,李清泉建议国家支持深圳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赋予深圳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国际化合作办学等更大自主权。
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
改革创新是深圳大学的精神支柱
今年是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近年来,深圳大学在高等教育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李清泉说,作为一所特区大学,从成立之初起,改革创新就是深圳大学的根和魂,是深圳大学的精神支柱。
“作为深圳大学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通过改革创新让深圳大学跟上特区发展的步伐,成为特区亮丽的名片,为特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李清泉介绍,这些年,深圳大学着力推进了不少的改革。比如,在教师的人事管理方面,主动放弃编制,采取全员聘用制和年薪制,加强了与深圳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联结,在深圳各个区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我们就是要让学校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找到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招生,深圳大学5个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园规划已设计完成,深圳技术大学(筹)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专家委员会现场评审……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深圳高等教育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新建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连获重要突破。通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深圳正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深圳全市现有高校13所,共有全日制在校生9.98万人,教职工9741人,其中专任教师5092人。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总结深圳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时表示,深圳高等教育的规模偏小,但发展态势很好,对深圳而言,高等教育首先需要扩大规模。记者梳理发现,2011—2017年,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共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招生。近年来,深圳又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签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区,优质高教资源在深圳加快集聚,重点引进名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保障民生和产业发展亟需的医学类、理工类学科。
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高教意见》),确定了我市下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作为我市第一个针对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制定的文件,《高教意见》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50个以上,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30个以上。
在过去的2017年,高水平大学建设连获重要突破。日前,深圳召开2018年教育工作会议,对2018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在高等教育方面,张基宏指出,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我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首先,系统总结第一期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和经验,优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深大、南科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办成国内同类高校中的一流。与此同时,争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而在已签约合作高校中,加快推进北大深圳校区、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落地;争取深圳技术大学去筹正式设立;推动深大、南科大与麻省理工合作共建“深圳—麻省理工联盟”。深圳高等教育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进一步加快发展。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6日电)■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杨丽萍 李舒瑜 甘霖 秦小艳 姚卓文
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 提高行政效能
水乡音乐节 吹来文明风
南京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周六夜间或有雷雨大风
襄城县:县级领导集中学习 凝聚跨越发展合力
解放路、迎宾路近期施工 烟台市民注意绕行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共话”高等教育
物业服务好不好 红黑榜上见分晓
市行政服务中心小程序上线市民可提前一周预约办事
徐水区东史端镇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
2018 年“ 信用阜阳”宣传月活动启动
市审计局督导重大决策部署事项推进情况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黄金乡在行动
雨花台区培养足球精英人才 让学生追“足”梦想
谷山村的变迁
食堂姓公!北京一单位管理人员常带馒头回家被谈话提醒
青秀区二田村心系村民彻底解决用水难题
今年7月昆明市长热线接电82591个 城市管理问题较为集中
【预约办税、掌上办税】“广州地税”助您轻松办税
乍暖还寒西瓜热销 本地西瓜下月上市
“爸爸你在哪?我要结婚了!”天津女孩来日照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