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新时代厦门“水基础” 布设巨大水网保障原水供应


  本报最新航拍
  各项水利工程大大增加了厦门原水供应量,也改变了厦门城乡供水格局。
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上存水库大坝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本报记者 席恺 摄)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图为许溪俯瞰图。
经过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翔安九溪流域水清岸绿。
风景优美的莲花水库。(本报记者 席 恺 摄)
  (厦门日报 文/本报 记者 席 恺通 讯 员 张 鹏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除署名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去年以来厦门的水利事业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厦门供水水源由“一江两库”变为“两江四库”、新建和扩容改造原水输水管道和水主干管连接重要水源、水厂,构成巨大的“水网”、提出河流保护管理“全域化”概念,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持续性努力和发展,厦门水资源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形成多源化供水体系 水源连通布设巨大“水网”
  一直以来,厦门的原水供应主要依赖“一江两库”。“一江”指的是九龙江北溪,这个水源地在漳州境内,每年向厦门供水约4亿立方米,占了厦门原水供应总量的八成以上;“两库”指的是坂头-石兜水库和汀溪水库群,也是我市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本地水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一直维持这种供水格局,水源较为单一,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处于水资源“赤贫线”以下。
  新水源的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投入经费最多的水资源保障工作。莲花水库是1959年以来厦门市域内建设的首个作为饮用水源的中型水库,每年可向同安区和翔安区供水8776万立方米,能够解决岛外区域性缺水问题;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市第二水源工程,一期项目——龙津溪引水工程从长泰枋洋引水,平均每年可向厦门供应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未来整个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以向厦门供水2亿立方米。如今,两个新水源工程的建成,每年新增原水供应量相当于近50个湖边水库库容。
  为了应对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除了新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外,持续加快和完成水源连通工程建设是水利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重点。
  通过新建和扩容改造75公里原水输水管道,新建44公里给水主干管,把我市石兜水库、莲花水库、汀溪水库群、西山水厂、翔安水厂等重要水源、水厂连接起来,形成通路,构成一张巨大的“水网”,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互补互济、联合调度、联合保障。今年3月,莲花泵站至汀溪四林泵站水源连通工程已经完成,莲花水库与汀溪水库群正式打通,东部系统水源实现连通互济。
  建成和不断推进的各项水利工程举措,在大大增加厦门原水供应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厦门城乡的供水格局。
  持续推行升级版河长制 河长治水成效显著
  “河长制,河长治”。早在去年3月,我市出台《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这是厦门“河长制”的升级版,它提出了河流保护管理“全域化”概念。
  在实行双总河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均任市级总河长,各区、镇(街)相应设立双河长的基础上,《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四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厦门市河(湖)长制约谈暂行办法》先后出台,进一步规范河长制工作机制和能力建设,做到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在保障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去年至今,各级河长和河长办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畜禽退养、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河道“三乱”整治等工作,“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在降水量显著偏少的情况下,厦门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溪流断面年度水质达标率比上年提升了9.1个百分点。
  同时,设立市、区两级河长制办公室举报专线,开办河长制公众号,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进一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管河护河行动。
  保护绿水青山 大力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近年来,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水利局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用更贴近自然的办法,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通过实施溪流养护全覆盖、强化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河道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大溪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持续推进全市九条溪流465公里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落实安全生态河道治理模式,从单纯考虑安全转变为生态安全并重,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河岸两侧修建为带状公园,慢行步道,大大提高了群众获得感。
  目前,包括前期中小河道治理、市政化建设和山区性河流段,已完成275公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余下190公里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完成。
  未来,市水利局将进一步强化溪流生态治理,全面深化河长制,全面推行湖长制,加强控源截污,强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河道管养,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
  【数字】
  275公里
  完成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公里数
  市水利局持续推进全市九条溪流465公里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已完成275公里,余下190公里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完成。
  100%
  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在降水量显著偏少的情况下,我市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溪流断面年度水质达标率比上年提升了9.1个百分点。
  【原声】
  市水利局局长郭金炼:
  控源截污 强化水生态修复
  未来水源连通工程投用后,所有水源全部连通,各大水厂都能形成双水源双通道,可以大大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和莲花水库,这两项水利工程是近40年来我市新水源开发建设的重大成果,在我市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长泰枋洋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实现通水和莲花水库下闸蓄水,确定了我市供水水源由“一江两库”转变为“两江四库”,两个新水源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市供水水源“多源化”的供水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供水安全更有保障,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提供坚实的“水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水源、增储备、优布局”和“外引内蓄,以蓄补引”的水源配置总体思路。未来水源连通工程投用后,所有水源全部连通,互为补备,各大水厂都能形成双水源双通道,可以大大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推出升级版的河长制,提出了河流保护管理“全域化”概念,全面推行的升级版河长制,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确定空间管控、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全覆盖河道管护等六大任务,实现海陆河全覆盖的保护管理,这对保障我市水资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水利部门将持续强化溪流生态治理,全面深化河长制,全面推行湖长制,加强控源截污,强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河道管养,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
  【特写】
  保障应急供水
  各项措施效果显著
  去年9月底至今年7月下旬,我市持续出现干旱少雨天气,总降雨量偏少近5成,水库蓄水量一直不足,同安和翔安两区一度出现供水紧张局面。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区和部门及时采取一系列应急供水保障措施,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各项措施效果显著,局部地区旱情得到有效控制。
  据了解,厦门雨季几场降雨过后,即便受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外围轻微影响,我市仅局部区域出现降雨,水库蓄水量依然不足,其中汀溪水库群蓄水量低于4成,无法根本缓解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带来的同安、翔安两区供水水源紧张局面。
  干旱天气和供水紧张状况已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西水东调(集美往翔安调水)、开展汀溪水库下游河道抽水补水、加大集美往同安供应自来水、提前完成水源连通工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和集美、同安、翔安三区市政绿化、马路冲洗启用中水等系列应对措施有序有效开展。
  去年9月以来,各项应急供水保障措施共额外增加各类供水水源2863万吨(含节约用水),相当于增加了两座溪东水库总蓄水量。
  今年5月中旬,新建成的莲花水库水源及时投入应急保障供水,并采取临时工程措施,取用莲花水库上层水质较好水体,与汀溪水库实现联合供水,为保障同翔两区供水安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我市相关部门持续加快推进西水东调等水源连通工程,适时开展增雨作业,同时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8月26日至30日,我市经历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全市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及时高效开展各项防汛举措,将此次的强降雨带来的灾情损失降到最小,成功把一场灾害性暴雨转化为缓解厦门旱情的及时雨。

共同切磋武艺 日照市举办首届健身气功联赛
商洛市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行动方案
住建部约谈海口三亚烟台等5市:严打投机炒作,遏制房价上涨
街头一次偶然相遇四个月不离不弃 “谁离医院近谁就接老人”
小区电梯坏了 为何迟迟未修?
夯实新时代厦门“水基础” 布设巨大水网保障原水供应
施某富在陆丰生产销售毒豆芽,被处刑罚并赔偿...
考驾照自己上网约 自主约考更加便捷公平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 常州展现新魅力
临沂红十字会获19.8万元营养包捐助低出生体重儿
逝者亲属参加生态葬安葬仪式
图说:衡水移动完成“美丽乡村马拉松”饶阳站通信保障
嵩县、洛宁已经下雪啦!
公证处开启绿色通道患病女孩第一时间赴台就医
我市首条“豌豆电梯”启用
巴中市获“全省老龄工作绩效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成都直飞北欧首条航线或12月开通
随州市科技型企业享受税收优惠3.4亿元
耄耋夫妇办公室过除夕!回应令人钦佩
洪湖市长沈先武走进市高级技工学校宣讲十九大精神